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冬棗的濕冷保鮮

   日期:2015-12-02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56    
   冬棗以其成熟晚而得名,其果形美觀、色澤鮮艷、果肉脆嫩多汁、濃甜微酸、啖食無渣,是一種風味極佳的紅棗鮮食品種。冬棗富含19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有很高的食療價值和多種保健功效,但冬棗采后極易失水、皺縮、酒軟和霉爛,并伴有維生素C的大量損失,致使冬棗供應期短,銷售面窄,一直處于小范圍發展階段。

    濕冷保鮮是通過低溫高濕氣流來冷卻,同時結合了臭氧的殺菌、抑菌作用來實現冬棗長期貯藏,該技術既可以滿足其對溫度和相對濕度的要求,又可以利用臭氧的強氧化性殺死和抑制霉菌產生,氧化貯藏過程中產生的乙烯和乙醇,防止冬棗霉爛和酒軟,延長其貯藏壽命。

     一、材料和方法  冬棗的采摘周期約為一個月,可分為采摘前期(第1周)、采摘中期(第2、3周)、采摘后期(第4周)。又根據冬棗的著色度分為:全紅果(著色度50%以上)、半紅果(著色度50%以下)、綠白果(專指第4周采摘的)。

    將第1周采摘的全紅果和半紅果各取15公斤,用0.08%的保鮮劑+5 %的CaCl2浸泡1.5分鐘,然后各分3組放置于庫內。

    將第3周采摘的全紅果和半紅果各取5公斤,用0.06毫米厚的聚乙烯 (PE)打孔塑料袋(孔數10個,直徑1.2厘米)包裝,同樣做6組,分別放到0 ℃的普通冷庫和-1.5℃濕冷保鮮庫里,觀察兩種貯藏環境對冬棗貯藏效果的影響。

    貯藏結束時,統計脆果率、軟果率、腐爛率和可食率。脆果率是指完好的脆果所占的比例,軟果率是指已具有酒味或明顯失水的棗果所占的比例。
每15天取樣一次,測定維生素C、含糖量、失重率和硬度等指標,采用 2,6-二氯靛酚鈉測定維生素C,含糖量用上海儀器廠產的手持糖量計測定,失重率是用失重法來測定,硬度是以色列Chatillon公司生產的手動硬度測定儀測定。

    二、結果與分析 

    1.保鮮劑和CaCl2浸泡對冬棗貯藏效果的影響鮮棗采用的保鮮劑(山西農科院保鮮所研制)主要化學成分是赤霉素和防腐劑;Ca是構成水果細胞中膠層的重要成分,CaCl2處理可以提高果實硬度和貯藏壽命。冬棗表皮特別薄,小心處理也難免對表皮有損傷,并且由于氧化作用,劃痕處首先變紅,使半紅果的外觀較差。

    在有臭氧作用的濕冷保鮮庫中,保鮮劑的防腐和CaCl2的硬度提高作用并不明顯,反而因增加了一道操作工序,對冬棗的外部傷害也增加了,降低了冬棗的耐貯性。

    2.不同包裝處理對冬棗貯藏效果的影響

    冬棗皮薄質脆,易碰傷引起腐爛,但臭氧具有強氧化性,能快速殺死和抑制霉菌產生,有效地防止棗果的腐爛。-1.5℃ 濕冷保鮮庫里的相對濕度為 90%~93%,而冬棗適宜的相對濕度為95%左右。因此采用塑料薄膜包裝有利于保水保濕,但冬棗對二氧化碳特別敏感,二氧化碳積累能促進無氧呼吸,引起乙醇積累,最終導致冬棗的軟化和褐變。

    由于臭氧能逐漸擴散到塑料袋里產生作用,因此采后60天,對于采用聚乙烯塑料袋打孔包裝的冬棗,存放在-1.5℃濕冷保鮮庫里的貯藏效果明顯好于存放在0℃普通冷庫里的,前者半紅果的脆果率比后者半紅果的脆果率高16 %,前者全紅果的腐爛比后者全紅果的腐爛率低32%;而存放在濕冷保鮮庫里,未包裝的冬棗能完全暴露在臭氧作用下,因此它的貯藏效果明顯好于有包裝的,前者全紅果的腐爛率比后者全紅果的腐爛率低10%。

    3.不同采收期的冬棗貯藏中營養成分的變化

    (1)維生素含量:采收期不同,成熟度不同,冬棗的維生素C含量也不同。通常是采摘中期的維生素C含量比前期和后期的高,全紅果的維生素C含量比半紅果的高,但在整個貯藏過程中,維生素C含量呈不斷下降趨勢。

    (2)含糖量:采收前,隨著冬棗著色度的提高,營養物質還在不斷地積累,因此全紅果的含糖量往往比半紅果高,但采收后,由于切斷了營養物質的來源,棗果內部開始出現淀粉向可溶性糖方向水解,蔗糖向還原糖方向轉化等一系列分解反應,而且不同時期,反應的主方向也不同,因此,在整個貯藏過程中,冬棗的含糖量是先增加后減少,但全紅果的含糖量變化比較快,90 天后全紅果的含糖量反而比半紅果的低。

     三、結論

    1.采收期不同,冬棗的含水量和各種營養成分的比例也不一樣,因此它們的耐貯性就不同。越到采摘后期,冬棗的耐貯性越好,貯藏壽命越長。

    2.在貯藏過程中,冬棗采收期不同,半紅果后熟變紅需要的時間也不同。處于半紅期冬棗的維生素C、總糖等營養成分和硬度等物性參數的變化都比較小,因此要對冬棗進行長期貯藏,選擇半紅(著色度為20%~60%)時采摘是比較科學的。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