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識別
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背生白色霉斑,病斑近園形至不規則形。霉斑多時可相互融合,布滿葉背,后期霉斑轉褐至墨綠色。被害葉片正面出現橢圓形或不規則淡黃色褪綠斑,隨葉背霉斑的擴大,葉面黃色區也擴大直至全葉枯黃。嚴重時葉正面也會產生霉斑,加速葉及整株的干枯。果實發病,果蒂附近形成園形黑色病班,硬化稍凹陷,不能食用。
二、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重病區及時摘去植株下部病葉及老葉,輕病區適時整枝打杈,以利通風透光。
2.生態防治:加強棚室溫濕度調控,適時通風,適當控制澆水,澆水后及時排濕,晴天光照充足時,棚室內適時增溫至30℃-36℃,對病菌有明顯抑制作用。
3.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72%克霉凈8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間隔7-10天防一次,連防2-3次。陰雨天或澆水后,可選10%百菌清煙霧劑300-350克,傍晚閉棚熏蒸,每隔10天用一次;或5%百菌清粉塵每畝1公斤,每隔10-15天再防一次。
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背生白色霉斑,病斑近園形至不規則形。霉斑多時可相互融合,布滿葉背,后期霉斑轉褐至墨綠色。被害葉片正面出現橢圓形或不規則淡黃色褪綠斑,隨葉背霉斑的擴大,葉面黃色區也擴大直至全葉枯黃。嚴重時葉正面也會產生霉斑,加速葉及整株的干枯。果實發病,果蒂附近形成園形黑色病班,硬化稍凹陷,不能食用。
二、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重病區及時摘去植株下部病葉及老葉,輕病區適時整枝打杈,以利通風透光。
2.生態防治:加強棚室溫濕度調控,適時通風,適當控制澆水,澆水后及時排濕,晴天光照充足時,棚室內適時增溫至30℃-36℃,對病菌有明顯抑制作用。
3.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72%克霉凈8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間隔7-10天防一次,連防2-3次。陰雨天或澆水后,可選10%百菌清煙霧劑300-350克,傍晚閉棚熏蒸,每隔10天用一次;或5%百菌清粉塵每畝1公斤,每隔10-15天再防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