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動物性食品獸藥殘留超標的主要原因是非法使用違禁藥物,濫用抗菌藥物和藥物添加劑,不遵守休藥期的規定。獸藥殘留嚴重影響了我國動物源性食品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給人民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因此,必須加強獸藥殘留監測工作,開展獸藥安全性評價,建立完善的獸藥殘留監控體系,最大限度地保障畜禽產品的安全,減少環境污染,促進和保證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
1、藥物殘留在國際上的影響
1.1 影響我國畜產品在國際上的地位
1989年農業部頒布了《批準使用的飼料藥物添加劑品種及使用規定》,1994年又發布了《動物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限量》標準。這兩個規定,后來都做過兩次修訂。盡管如此,濫用藥物造成殘留超標的事件仍時有發生。1990年,發生了出口西德的蜂蜜中瞇殘留超標,出口日本的雞肉中氯羥吡啶殘留超標遭拒絕事件。我國是畜禽產品生產大國,加入WTO使我國畜產品在國際貿易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而藥物殘留往往是引發國際貿易中非貿易性技術壁壘障礙的導火線。這不僅給我國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損害了我國畜產品在國際上的聲譽。
1.2 影響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和出口創匯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首先向日本出口肉雞,因藥物“克球粉”殘留超標,相繼被退回,現在日本對中國進口肉雞檢疫越來越嚴格。1998年4月,內地運到香港的豬內臟和肌肉里β—興奮劑殘留,對港人和內地及有關部門震動很大。1998年,歐盟國家決定,繼續保持對中國畜產出口的貿易禁運,雖然其中原因很多,但中國畜產品中的藥殘是主要問題之一。歐盟自2002年初開始全面禁止進口中國的蝦、兔和家禽肉等動物源性食品和水產品,導致2002年上半年中國水產品出口下降70%以上,僅浙江省2002年一季度就因此減少農產品出口1億美元。2002年1~7月,中國對日本出口的活鰻同比下降23%,凍雞下降41%。從這些情況看,藥殘已成為制約我國畜禽產品出口的重大問題。
2、藥物殘留對國民健康的危害
2.1 急慢性毒性作用
大多數藥物殘留不會產生急毒性作用。但由于某些藥物毒性大或藥理作用強,再加上對添加獸藥沒有嚴格的控制,部分人由于吃了藥物殘留超標的動物組織而發生急性中毒,如1997年香港數人因吃了含有鹽酸克倫特羅的豬肺而發生急性中毒。許多獸藥或藥物性添加劑都有一定的毒性,食用藥殘超標的動物源性食品就會產生慢性中毒作用。
2.2 “三致”即致癌、致畸、致突變
現已發現許多獸藥有“三致”作用,如雌激素、硝基呋喃類、喹惡啉類的卡巴氧、砷制劑等具有致癌作用;據英國報道,米他布爾是一種致畸物,可導致新生小豬畸形;致突變作用又稱為誘變作用,由于動物組織中的藥物殘留和環境中的化學藥品可引起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變而造成對人群的潛在危害,如苯并咪唑類抗蠕蟲藥,能抑制細胞活性,具有潛在的致突變性和致畸性。
2.3 過敏反應
常引起人過敏反應的藥物主要有青霉素類、四環素類、磺胺類和某些氨基糖甙類藥物。如果使用青霉素類或磺胺類藥物治療奶牛乳房炎時不遵守規定,造成牛奶藥物殘留超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嚴重者甚至造成死亡。
2.4 激素樣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前,許多國家將雌激素等用作畜禽促生長劑,后來發現雌激素具有致癌作用,已先后禁止使用,過多食用含有這類藥物的食品,可能會干擾人體激素的正常代謝功能。
2.5 耐藥性
抗生素和抗菌劑的大量使用,加快了細菌耐藥性的發展。細菌耐藥性受染色體和質粒上的基因控制,大多數細菌的耐藥性屬于質粒型耐藥性。動物體內的耐藥菌株可通過動物源食品傳播給人,給臨床上的疾病治療造成困難。
2.6 破壞人類胃腸菌群平衡
眾多研究認為,抗菌藥殘留的動物源食品可以對人類胃腸的正常菌群產生不良影響,部分敏感菌受到抑制或被殺死,致使菌群的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某些條件性致病菌可能會大量繁殖,損害人類的健康。Mokhtar報道,對感染血吸蟲的27病人用吡喹酮治療前后的結腸菌群進行評價,結果在治療后48h,需氧菌和類大腸桿菌數顯著增加。
3、藥物殘留的控制策略
3.1 建立健全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藥物殘留監控、監測體系
目前,我國的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尚未完善,短期內達不到發達國家水平,但作為一個目標,逐步建立起與國際標準相一致的質量檢驗檢疫標準體系,使畜牧業生產、加工、流通、管理、服務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已成為當務之急。根據我國國情,可以先從有影響的外貿出口,沿海地區或供給香港出口的重點地區做起,做到重點監控。同時,國家級獸藥殘留研究、監控系統建立起來后,逐步培養省一級的網絡,各地設獸藥監控所,建立一套快速監控和仲裁機構,制定具體殘留數據標準和違規違法的相應處罰手段,以便有效地控制藥殘問題的發生。
3.2 建設獸藥安全監測信息網絡
目前我國尚沒有完善的獸藥信息網絡,對獸藥和動物性產品的準確產量和質量狀況無法掌握。獸藥信息網絡可為決策部門、消費者和行業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咨詢服務,指導獸藥的正確使用和調整養殖業的發展方向。應加強獸藥信息網建設,對所獲得的數據和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及時向社會提供獸藥產品質量狀況和動物源食品中獸藥殘留監控狀況,使消費者獲得無獸藥殘留的動物源食品,并使各相關企業在安全用藥、減少藥物殘留方面接受更廣泛的社會監督,以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
3.3 大力推廣綠色畜產品生產技術
圍繞畜產品質量和安全,抓好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的推廣和技術服務是控制藥物殘留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充分發揮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的作用,重點搞好優質畜禽品種的選育和普及,推廣高效低殘留的獸藥和飼料藥物添加劑,指導養殖戶生產“綠色”畜禽,積極推行動物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同時建立健全畜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體系,使畜牧生產和畜產品消費走上正規化軌道。
3.3.1 提高用藥的科學性。積極向廣大農戶、養殖戶普及專業知識,要宣傳科學用藥,不要誤導。什么藥好用,什么藥不好用,什么藥不能用,什么藥該什么時間用,畜禽某一生長階段用什么藥物,應該停藥多少天,這些在我國允許使用的獸藥中都有規定。舉例說,假如喂了青霉素的豬,屠宰前一定要停藥3~5天。各種藥的停藥期,大多數用戶不太清楚,需要科學普及。另一方面是要防止廣告誤導養殖戶,目前我國多數獸藥廠的產品很少標有停藥期限。宣傳上的誤導加之養殖戶的知識缺乏,二者結合造成藥殘問題更為突出。只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才能有效監控藥殘。
3.3.2 要嚴格用藥量和微量元素添加量。要降低藥殘,使用獸藥或飼料添加劑應合理、科學,以人體健康為重。要科學配方用藥,不能為提高某一方面指標而亂用藥,違禁藥品更不能用。像砷制劑盡管我國還允許使用,但很多專家已提出異議。還有高銅的污染,遠遠超過20~30mg/kg的添加量。這些污染通過食物鏈都會進入人體,對血液影響較大,也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經方面的問題,所產生的都是遠期效應。現在很多疾病,特別是癌癥和腫瘤的發病率升高,就與整體環境質素下降有關。
3.3.3 藥物合理配伍,堅持低毒、安全、高效。控制藥殘,在規范用藥的前提下,合理配伍也是至關重要的。藥物添加劑要強調合理配伍,飼料中添加兩、三種藥物,這些藥物之間有什么作用,能發生什么反應,根據藥物性質、藥理變化,可以推斷某幾種能否添加在一起。合理配伍,就是要食用安全第一。要推銷好的藥物、好的藥物添加劑,盡可能用殘留少、無污染、無耐藥性、環保型的藥物。
3.4 加大對畜牧業相關行業的監督監察力度
飼料、獸藥以及屠宰、流通等環節對畜產品的安全性影響不容低估。國家應加強對飼料、獸藥等產品的管理,嚴禁生產、經營、使用違禁藥物和激素以及超量使用抗生素等;同時要做好強制免疫、產地檢疫、屠宰檢疫等工作,保證畜牧業產業化鏈條的整體凈化。
3.4.1 全力打擊違禁藥品的非法生產和使用。在畜禽產品生產中凡使用違禁藥品,無論直接飼喂,還是飼料添加,只要發現,都應狠狠打擊。對違法者手軟,就是對消費者的犯罪。只有加大打擊力度,才能有效監控藥殘問題。
3.4.2 嚴禁人畜共用藥品。在國外,尤其是歐盟國家,嚴禁人畜共用同種抗生素。我國人獸共用藥的抗生素主要是四環素、金霉素、土霉素類。治療藥物一般都是短期使用,針對急性疫情,危害還不是很大。危害較大的是添加人畜共用的藥類。這在歐盟國家是絕對禁止的。我國雖有標準,但在實際應用中,有超劑量趨勢。允許用的加大劑量,不允許用的也非法使用。盡管農業部和有關部門近幾年在獸藥使用上加大打擊力度,但還有受經濟利益驅動的以身試法者,鉆國家檢測手段不全的空子,這樣的飼料廠和養殖戶應該受到經濟制裁和法律制裁,才能起到監控藥殘的作用。
動物源食品的安全性是關系到人類健康的大事,應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防范動物源食品中藥物殘留。在具體操作中,各行各業都要各負其責,建立并完善獸藥殘留監控體系,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只有這樣,動物源食品中藥物殘留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動物源食品的安全才能完全得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