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修剪
修剪茶樹是培育豐產型和塑造優化型的樹冠結構,最大限度地延長茶樹高產、穩產、優質的經濟年限的重要方式。
一、修剪茶樹的作用
一是解除頂芽及主枝的頂端生長優勢,促進腋芽萌發和側枝生長。
二是改變茶樹碳氮比,加強營養生長。
三是調節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平衡,促進新梢或根系生長。
四是利用枝條的異質性,更新復壯樹冠。
二、修剪類型與措施
根據茶樹的品種、樹齡、長勢和采摘面上分枝的生長情況,采取不同的修剪措施。
1、幼齡茶樹的定型修剪。
幼年期的樹冠培養十分重要,通過定高定剪結合打頂培養健壯的骨干枝,是促進茶樹持續高產優質的關鍵。
(1)措施:當樹高達到30厘米以上,主莖粗達3毫米以上,并有一、二個分枝,便可進行第一次定剪,修剪高度以離地面15—20厘米為宜;第二次定剪于第二年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第三次定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再提高10—15厘米。這樣通過3—4次定剪,茶樹骨架枝高度已達45—50厘米,便可進入投產期。如黃旦、本山、毛蟹、烏龍等品種由于頂端優勢較弱而分枝性能強,定剪次數一般為2次即可。
(2)注意事項
a、定剪時間應在越冬芽未萌動時進行。
b、高度不足時不能剪,否則會影響骨干枝的健壯度。
c、剪口的位置應在側芽向外的部位處下剪,使側枝向外擴展,留下的小樁也不宜過長。
d、不能以采代剪,否則會形成過密而不壯的分枝層。
2、成年茶樹(投產茶園)的修剪
投產茶園常采用輕修剪和深修剪交替進行的方法。對茶樹樹冠比較郁閉,行間狹窄的無公害茶園,還要結合輔助性的修剪如清蔸亮腳或邊緣修剪,以利茶園創造良好的微域氣候。
(1)輕修剪:輕修剪是在定型修剪的基礎上進行,目的是控制樹高和培養樹冠及采摘面。修剪深度每年一次在原有修剪面上提高3—5厘米,逐步控制茶樹高度在60—90厘米之間。茶園投產數年后,常在每季茶采摘后依據樹勢剪去樹冠面的突出枝和細弱枝,稱之為修面。
修剪時期一般宜在秋冬茶采摘后進行,也可根據氣候和調節采摘期而靈活進行。
(2)深修剪:經過多年的采摘和輕修剪,樹高增加,樹冠面上發生許多濃密而細小的分枝,應進行深修剪。一般每隔4—5年左右進行一次,深度以剪去結節枝層為度,一般10—15厘米。修剪時期可選擇在春茶前或春茶后。
(3)清蔸亮腳:對樹冠很郁閉的茶園采用修枝剪剪去樹冠內和下部的枯老枝、細長的徒長枝,疏去密集的叢生枝,一年四季均可進行。
(4)邊緣修剪:對封行形成無行間通道的茶園,剪除兩茶行間交叉或過密的枝條,保持茶行間有20—30厘米的通風道。宜在立春前后或春茶后進行。
3、衰老茶樹的重修剪和臺刈
重修剪和臺刈是一種改造和更新樹冠的手段,能使衰老的樹冠重新恢復生機旺盛的樹冠。
(1)重修剪
對象:對樹勢趨向衰老或未老先衰,出現枯枝多,主干枝退化呈灰白色,分枝稀疏,枝條細弱,新梢萌發細小,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仍有較強活力,采取深修剪已不能恢復生長勢的茶樹。
措施:常剪原樹高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即留下離地面30—40厘米主枝分枝高度,重新培養枝干,重組新一輪樹冠。不宜在高溫季節進行,宜在立春前。其它季節進行需加強肥水管理和保護。
(2)抽刈剪
對象:對未老先衰的樹勢,主干枝仍有較強活力,只有個別枝條呈現衰老,可以采用抽刈的方法。
措施:將茶叢中較衰老的枝條和徒長枝,在離地面10—15厘米處砍去,而保留生長仍較強壯的枝條和徒長枝。不宜在夏暑季進行。
(3)臺刈
對象:樹勢嚴重衰老,枯枝、細弱枝、白化枝多,披生地衣和苔蘚,芽葉稀少細弱,產量嚴重下降,采用重剪是不能恢復樹勢的茶樹。
措施:在離地面5—10厘米處臺割,枝干粗的采用鋸除,切口要求平滑稍斜,切忌破裂,否則影響發芽。根頸部有更新枝的,應留2—3支枝梢,以利水分和養分的輸導。
臺刈時期:最佳時間在立春前后,其次是春茶后。
2、對重修剪的茶樹:當年以養為主,以采為輔,對長勢強的突出新枝梢可適度打頂。秋茶打頂采摘。翌年立春前后進行一次定型修剪,爾后采用定高平面采摘法逐步投采。
3、對臺刈的茶樹:當年一律留養,翌年立春前和秋茶后分別進行一次定型修剪。爾后按定高平面采摘法逐步投采。
修剪茶樹是培育豐產型和塑造優化型的樹冠結構,最大限度地延長茶樹高產、穩產、優質的經濟年限的重要方式。
一、修剪茶樹的作用
一是解除頂芽及主枝的頂端生長優勢,促進腋芽萌發和側枝生長。
二是改變茶樹碳氮比,加強營養生長。
三是調節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平衡,促進新梢或根系生長。
四是利用枝條的異質性,更新復壯樹冠。
二、修剪類型與措施
根據茶樹的品種、樹齡、長勢和采摘面上分枝的生長情況,采取不同的修剪措施。
1、幼齡茶樹的定型修剪。
幼年期的樹冠培養十分重要,通過定高定剪結合打頂培養健壯的骨干枝,是促進茶樹持續高產優質的關鍵。
(1)措施:當樹高達到30厘米以上,主莖粗達3毫米以上,并有一、二個分枝,便可進行第一次定剪,修剪高度以離地面15—20厘米為宜;第二次定剪于第二年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第三次定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再提高10—15厘米。這樣通過3—4次定剪,茶樹骨架枝高度已達45—50厘米,便可進入投產期。如黃旦、本山、毛蟹、烏龍等品種由于頂端優勢較弱而分枝性能強,定剪次數一般為2次即可。
(2)注意事項
a、定剪時間應在越冬芽未萌動時進行。
b、高度不足時不能剪,否則會影響骨干枝的健壯度。
c、剪口的位置應在側芽向外的部位處下剪,使側枝向外擴展,留下的小樁也不宜過長。
d、不能以采代剪,否則會形成過密而不壯的分枝層。
2、成年茶樹(投產茶園)的修剪
投產茶園常采用輕修剪和深修剪交替進行的方法。對茶樹樹冠比較郁閉,行間狹窄的無公害茶園,還要結合輔助性的修剪如清蔸亮腳或邊緣修剪,以利茶園創造良好的微域氣候。
(1)輕修剪:輕修剪是在定型修剪的基礎上進行,目的是控制樹高和培養樹冠及采摘面。修剪深度每年一次在原有修剪面上提高3—5厘米,逐步控制茶樹高度在60—90厘米之間。茶園投產數年后,常在每季茶采摘后依據樹勢剪去樹冠面的突出枝和細弱枝,稱之為修面。
修剪時期一般宜在秋冬茶采摘后進行,也可根據氣候和調節采摘期而靈活進行。
(2)深修剪:經過多年的采摘和輕修剪,樹高增加,樹冠面上發生許多濃密而細小的分枝,應進行深修剪。一般每隔4—5年左右進行一次,深度以剪去結節枝層為度,一般10—15厘米。修剪時期可選擇在春茶前或春茶后。
(3)清蔸亮腳:對樹冠很郁閉的茶園采用修枝剪剪去樹冠內和下部的枯老枝、細長的徒長枝,疏去密集的叢生枝,一年四季均可進行。
(4)邊緣修剪:對封行形成無行間通道的茶園,剪除兩茶行間交叉或過密的枝條,保持茶行間有20—30厘米的通風道。宜在立春前后或春茶后進行。
3、衰老茶樹的重修剪和臺刈
重修剪和臺刈是一種改造和更新樹冠的手段,能使衰老的樹冠重新恢復生機旺盛的樹冠。
(1)重修剪
對象:對樹勢趨向衰老或未老先衰,出現枯枝多,主干枝退化呈灰白色,分枝稀疏,枝條細弱,新梢萌發細小,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仍有較強活力,采取深修剪已不能恢復生長勢的茶樹。
措施:常剪原樹高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即留下離地面30—40厘米主枝分枝高度,重新培養枝干,重組新一輪樹冠。不宜在高溫季節進行,宜在立春前。其它季節進行需加強肥水管理和保護。
(2)抽刈剪
對象:對未老先衰的樹勢,主干枝仍有較強活力,只有個別枝條呈現衰老,可以采用抽刈的方法。
措施:將茶叢中較衰老的枝條和徒長枝,在離地面10—15厘米處砍去,而保留生長仍較強壯的枝條和徒長枝。不宜在夏暑季進行。
(3)臺刈
對象:樹勢嚴重衰老,枯枝、細弱枝、白化枝多,披生地衣和苔蘚,芽葉稀少細弱,產量嚴重下降,采用重剪是不能恢復樹勢的茶樹。
措施:在離地面5—10厘米處臺割,枝干粗的采用鋸除,切口要求平滑稍斜,切忌破裂,否則影響發芽。根頸部有更新枝的,應留2—3支枝梢,以利水分和養分的輸導。
臺刈時期:最佳時間在立春前后,其次是春茶后。
2、對重修剪的茶樹:當年以養為主,以采為輔,對長勢強的突出新枝梢可適度打頂。秋茶打頂采摘。翌年立春前后進行一次定型修剪,爾后采用定高平面采摘法逐步投采。
3、對臺刈的茶樹:當年一律留養,翌年立春前和秋茶后分別進行一次定型修剪。爾后按定高平面采摘法逐步投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