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白三葉,又名荷蘭翹搖、白車軸草。豆科,三葉草屬。原產歐洲,現廣泛分布于溫帶及亞熱帶高海拔地區(qū)。我國黑 龍江、吉林、遼寧、新疆、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等地均有分布,是一種極重要的栽培牧草和優(yōu)良的草坪植物(徐柱,2004)。白三葉既是一種很有發(fā)展前途的優(yōu)質高產豆科牧草,也是在果園種植中對果樹生長有益的豆科牧草, 三葉草果園種植是我國目前正推廣的一項果園管理技術,該技術在發(fā)達國家廣泛應用多年。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匍匐莖,莖節(jié)處易生不定根,分枝長可達40-60cm。葉為三小葉互生,葉呈倒卵圓形或倒心臟形,油綠色,先端凹陷或圓形,葉基部楔形,邊緣有小鋸齒。花數多,密生成頭狀或球狀花序,總花梗長,高出葉面。花白色或淡紅色;花期于夏秋兩季陸續(xù)開放不斷,種子成熟期不一致,邊開花邊結實,莢果倒卵狀矩形,種子細小,千粒重僅0.5-0.7g。
【生態(tài)特征】
白三葉草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旱,最適于生長在年降雨量為800—1200毫米的地區(qū)。白三葉草種子在1—5℃時開始萌發(fā),最適氣溫為19—24℃。它在冬季積雪厚度達20厘米,積雪時間長達1個月,氣溫在-15℃的條件下,能安全過冬。在7月份平均溫度≥35℃,短暫極端高溫達39℃時,仍能安全越夏。
白三葉草喜于陽光充足的曠地,具有明顯的向光性運動,即葉片能隨天氣和每天時間的變化以及光源人射的角度、位置而運動,早晨三小葉偏向東方,正對陽光;中午三小葉向上平展,陽光以30°的角度射到葉面。下午三小葉偏于西方,至傍晚,三小葉向上閉合,夜間葉柄徽彎,使合攏的三小葉橫舉或下垂,至次日重復上述運動過程。這種向光性運動,有利于加強光合作用,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形成。在蔭蔽條件下,葉小而少,開花亦不多,其產革量及孫子產量均低。根據對不同光照條件的對比,在全光照條件下,單位面積形成的花序數增加46.7%,平均每花序的小花數增加21.89%,平均千粒重增加7.84%。說明充足的光照可以促進白三葉草的生長與發(fā)育。
白三葉草適應的pH值4.5—8.0。pH值在6—6.5時,對根瘤形成有利。在貴陽地區(qū)秋播,開花結實良好,全生育期為298天,春播僅少數開花,種子成熟不好。白三葉草匍匐莖,可生長不定根,形成新的株叢,為耐踐踏的放牧型牧草。白三葉草適應性較強,能在不同的生境條件下生長,在野生草地,常與狗牙根、牛鞭草;白茅等禾本科植物混生。在栽培條件下,與多年生黑麥草、貓尾草、羊茅、雀稗等禾本科牧草混播良好,但與鴨茅之間的拮抗性卻較大;近年來,在湖南城步縣南山牧場及湖南新寧縣,飛播牧草共10余萬畝全部死亡,其中以白三葉草、羊茅、鴨茅、多年生黑麥草為主的混播草地生長十分糟糕,播后的第二年即全部死亡。
【景觀用途】
白三葉花、葉均有觀賞價值,綠色期長,花期長,不耐踐踏,可作路徑溝邊、堤岸護坡保土草坪和廠礦、機關、學校等綠地封閉式草坪,也可作牧草、綠肥、全草可入藥。
【飼養(yǎng)價值】
白三葉草適口性優(yōu)良,為各種畜禽所喜愛,營養(yǎng)成分及消化率均高于紫苜蓿、紅三葉草。在天然草地上,草群的飼用價值也隨白三葉草的比重增加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