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產棉大市”面臨“失棉” 山東德州種棉面積十年減少200萬畝

   日期:2015-11-02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86    
 

  “明年打算種一二百畝的棉花。”10月31日,夏津宏豐棉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洪生說。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看起來的“大面積”種植,相比往年已嚴重縮水:兩年前他土地流轉了1000畝地,去年他種了700畝的棉花、300畝的糧食,今年種了300畝的棉花、700畝的糧食。
 
  種棉多年的李洪生說,他的企業在今年國慶節之后停止了棉花收購。種棉的收益趕不上種糧,棉農羨慕糧農的狀態已持續多年,李洪生減少種棉面積便是其中一個縮影。
 
  現狀 出現嚴重縮減 種棉面積十年減了200萬畝
 
  “夏津縣種棉面積從原來的65萬畝減少到今年的20.8萬畝。”夏津縣農業局植保站站長、推廣研究員于佃平說,尤其是近兩年,夏津縣種棉面積縮減更為嚴重,每年減少10萬多畝。但是,受鹽堿地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夏津縣種植棉花還有一定基礎,但是在其他縣域,棉花受挫嚴重。
 
  德州市農業局棉技站站長張振興做了一個統計,如今的種棉面積還不到10年前的零頭。“2005年是251萬畝,2008年是289.5萬畝,2013年僅有102萬畝,2014年降至80萬畝,2015年,棉花種植面積僅為43萬畝,是近10年來面積最少的一年。”張振興說。
 
  與此相對應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也從10年前的800多家,減少到如今的71家。“這70多家也吃不飽,按照現在的面積和產量,20多家就加工完了。”德州市棉花協會負責人介紹。
 
  天氣不給力影響收成、價格偏低、市場無活力、不敵進口棉、勞動力成本高、品質一致性差、機械化程度低等原因,造成棉花產業萎縮。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開始,國家取消棉花收儲,更加劇了這一現狀的形成。“種棉面積減少對棉紡企業影響不大。”德州市供銷社業務科長馬俊凱介紹,棉紡企業較少使用本地棉花。“根據2014年的統計,目前我市多數純棉紡織企業處境較為艱難,企業只能維持現有的生產經營狀態。”張振興說,紡織企業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的非棉新型纖維——新型纖維產品的平均利潤率都在10%以上,是傳統純棉產品的2到4倍。
 
  李洪生所在的縣域,因盛產棉花而有著“銀夏津”的稱號,小時候隨處可見的成片棉田如今已罕見,棉農棉企也亟需轉型。
 
  原因 諸多因素影響 棉花產業嚴重萎縮
 
  棉花是德州市的重要經濟作物,棉花產業是全市的重點產業之一。但近幾年,棉花產業萎縮,紡織企業處境艱難,整體開機率在60%~70%。種棉面積急劇減少,種植規模小、單產提高慢、種棉效益下降。
 
  同時,品質一致性差,機械化程度低,病蟲危害嚴重,原棉市場競爭力小等,共同導致了棉花產業嚴重萎縮。
 
  種棉效益低而不穩
 
  張振興將棉花與糧食的種植效益做了細致對比:
 
  2013年籽棉收購價格平均為8.4元/公斤,玉米收購價格平均為1.14元/公斤,小麥收購價格平均為2.30元/公斤;糧棉比價是1∶3.8。2012年籽棉收購價格最高為8.2元/公斤,小麥、玉米平均收購價格為2.11元/公斤,糧棉比價1∶3.9。這與種棉收益高于種糧收益的2005年、2010年(糧棉比價分別是1∶4.5、1∶5.9)相比,回落了許多。
 
  如果要提高種植棉花的積極性,糧棉比價應在1:4.5~5之間,即籽棉收購價格10~11元/公斤。“棉花價格大漲大跌,棉農無法根據價格變化進行合理的種植,進而打擊了他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張振興介紹說。
 
  種棉成本居高不下
 
  “從棉花生產成本的角度看,用工成本不斷上升,土地出租價格升高,農藥和肥料投入價格不斷上漲,都會推升未來棉花種植成本走高。”夏津縣農業局植保站站長于佃平說。
 
  據介紹,棉花種植是一個費工費時的勞動,一畝棉花管理需20個工左右,棉花的種植成本特別是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而種植一畝玉米僅需5~6個工,種植一畝小麥僅需7~8個工,而且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小麥、玉米的用工越來越少,種糧的效益逐年提升。
 
  種棉勞動強度大,人工管理環節多,特別是噴藥,老年人干不動,年輕人不干。
 
  天氣和政策都不給力
 
  據介紹,種植棉花的都是老人和婦女,先進的種棉技術推廣慢,棉田環境變差,多是鹽堿地、旱地。近幾年來,在棉花生長的關鍵時期(中后期)陰雨天氣多,降雨量大,部分棉田出現澇災,光照嚴重不足,蕾鈴脫落嚴重,棉花產量低,品質差,三、四級棉花比例高。同時蚜蟲、煙粉虱、盲蝽蟓、薊馬等對棉花的危害進一步加重。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宏觀調控及政策支持不夠,2014年開始,國家取消了棉花收儲。“在德州,中儲棉的倉庫也是滿滿的。”市棉花協會的負責人介紹,這些更加劇了這一現狀的形成。此外,進口棉沖擊也在進一步影響著本地市場。
 
  影響 從200家到10家棉花收購加工一條街凋零
 
  隨著棉花種植面積的減少,影響最為明顯的是棉花收購加工企業。
 
  窺一斑而知全豹。武城楊莊,曾是有名的棉花收購加工一條街。在2003年至2004年時,有近200家此類企業匯聚于此,而現在只剩下十多家仍在從事此項工作。
 
  據德州市供銷社業務科長馬俊凱介紹,德州是傳統的種棉大市,2004年前后最多時有棉花收購加工企業800多家,經過近幾年的市場洗禮,目前400型規模較大的棉花加工企業還有71家,另外還有數十家規模較小的200型棉花加工廠,但如今,這些棉花加工廠都面臨著虧損的困境。
 
  目前,全市棉花摘拾基本結束。往年這個時候,隨著新棉的摘收,夏津、武城等各個棉花加工廠陸續開始收購棉花了。但今年,到目前為止,全市僅有18家企業開秤收購(其中武城16家),截至10月30日,全市收購加工量僅有5548噸,占應收購加工量的10%左右。
 
  對策 仍有下行空間棉農棉企“轉型”迫在眉睫
 
  德州市供銷社業務科長馬俊凱,常年關注和研究棉花產業,對于棉花產業的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
 
  他認為,在目前國內紡織企業經營困難、棉花庫存壓力巨大、其他農產品價格下滑的情況下,國內棉花價格仍有下行空間,上漲的可能性很小,而棉農棉企“轉型”迫在眉睫。
 
  以夏津為例,夏津縣有著“銀夏津”之稱,是棉花種植的傳統大縣,最高年份棉花面積在65萬畝以上,近幾年棉花種植面積大幅下滑,只有20余萬畝,棉農羨慕糧農,不少農民改種成了糧食或其他經濟作物。
 
  如白馬湖鎮很多農民改種反季節大蔥,扣除成本,每畝每年純收益七八千元,比種糧食和棉花強得多。“經過多年的改良,我市土質既適宜種植糧食作物,又適宜種植果菜及其他經濟作物。在今后兩三年棉花市場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改種其他作物是當務之急,沒有必要非種棉花。”德州市供銷社業務科長馬俊凱說。
 
  眼下,隨著棉花種植面積的急劇下滑,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同樣也面臨著轉產的難題。
 
打賞
 
更多>同類行情

推薦圖文
推薦行情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