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逛農貿市場的馬大嫂們都知道,往年春節前后,豬肉價格都是高點,而今年肉價反而一路走低,甚至跌到了近十年來的最低點。豬肉價格的漲跌,已經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連有多年養殖經驗的從業者,也因為對年底行情的誤判,造成巨額虧損。
至于原因,最被業界認同的,還是由母豬—生豬行業的“產能”過大造成的。母豬的數量決定著生豬出欄量。傳統的豬周期一般按照“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增加—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的軌跡運行,在這個過程中,生豬供應是決定市場的主要因素。
2011年豬肉價格大漲,被業內視為一個新的傳統周期開始,整個生豬養殖行業開始補欄母豬。由于母豬數量在隨后幾年逐年增加至過剩,且過剩的母豬并未遭到淘汰,導致生豬出欄量一年上一個臺階,供需情況變化使得豬周期也悄然發生改變。2012年10月全國母豬存欄量達到5078萬頭,創歷史新高,產能過剩局面在2013年夏天全面顯現。之后市場沒有淘汰落后產能,存欄沒有明顯減少。目前,全國母豬存欄量在5000萬頭左右,仍然大大過剩。業內認為,當母豬存欄量降至4700萬-4800萬頭時,生豬養殖才可能走出虧損境地。
此外,進口豬肉大量進入國內市場,以及農村里養殖一年的各種“年豬”、“土豬”在這一時間段集中上市,進一步造成供過于求。
不過,最為重要的是,豬肉這個在物質匱乏時期被當成“金貴貨”的食物,正在褪去它的光環,影響它價格的,不再是供應量,而是需求量。
老百姓的餐桌,最終決定了豬肉價格的水平。由于生豬供應過剩,消費需求取代供應,成為市場新周期的決定性因素。夏天是豬肉消費的淡季,冬天是旺季,于是養豬行業開始呈現“夏天虧冬天賺”的特征。此外,東南沿海一帶居民消費豬肉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牛羊肉價格和銷量不斷增長,也代表了社會發展的一種方向,消費者將選擇更加健康的食品來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