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菜、胡蘿卜、蕓豆、豬肉、魚……昨天上午9時,70多歲的徐阿婆拎著一大包菜滿載而歸。“今年菜價比去年貴了不少,不但肉漲價,蔬菜也貴了,這些菜花了100多塊錢,但只能吃一兩天。”徐阿婆說,因為兒子晚上要過來吃飯,所以早晨7點她就開始準備了,跑了菜場、農產品超市兩個地方才把想買的菜買齊。面對上漲的菜價,徐阿婆皺起了眉頭。
相比于往年,今年蔬菜價格確實高了不少,不但顧客覺得貴,攤主們也深有體會。筆者從農翔路菜場了解到,長豇豆從去年的2.5元一斤漲到了4.5元一斤,冬瓜從去年的1元一斤漲到2元一斤,芹菜從3.5元一斤漲到6元一斤,還有毛豆、四季豆、有機花菜等漲幅都比較大,而白蘿卜、土豆等漲幅相對較少。
與蔬菜價格一同上漲的,還有豬肉。“和去年相比,今年豬肉不好賣。價格高了,再加上農產品超市越來越多,我們的豬肉賣得少了!”三水灣菜場“漁里”牌豬肉的攤主曹老板說,今年豬肉進價比往年高了4元左右,出售價格高了約3元,去年13塊一斤的腿肉今年賣到了15.5元一斤,去年12元一斤的夾心肉今年賣到了14.5元一斤。
菜價漲漲落落,“馬大嫂”們也都有了買菜的秘訣。一名正在買菜的大媽說,天氣好的時候,菜價稍微好點,天氣倘若不好,菜價就更貴了,很多人會選擇去周邊鄉鎮的菜市場去買菜,那樣會便宜點。
在菜場門口,筆者剛好看到一個從新篁趕來的菜農,只見他提著自家種的兩大麻袋蔬菜,一下就吸引了不少顧客。他說,前段時間就有不少城里人專程跑到新篁菜市場買菜,因為那里的價格稍微低一點。
那么,今年菜價為何“漲聲一片”?筆者經向相關部門了解,原來菜價一路上漲與前期高溫有很大關系:受前期高溫影響,入秋以來,本地部分品種的蔬菜出現枯萎或停止生長,還有的在高溫條件下較容易發生病蟲害,導致本地蔬菜產量和上市交易量下降;其次是外地客菜來禾時,因高溫天氣造成運輸成本有所上升,加上路途損耗也相對增加,因而蔬菜批發價格也整體同步上漲。
不過,在農貿市場做了多年生意的楊老板說,最近一個星期菜價已經稍有回落,等到九月下旬,有些菜上市后預計價格會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