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漲了,養豬戶一窩蜂地跟進,市場內短期內供大于求,于是價格下跌。養豬戶難以支撐,于是宰殺母豬,補欄停滯,生豬供應于是又趨緊張。價格再次上漲,養豬戶再次跟進……這樣的“豬周期”,讓生豬養殖戶猶如坐過山車,在大賺與大虧之間氣喘吁吁。“養豬如同買股票,漲跌沉浮實在難以招架。”道出了不少養殖戶的心聲。
市場:養豬如同買股票
老董是清徐縣的養豬大戶。2010年5月間,他從飼料供應商那里了解到,周圍的村子正在大規模出欄母豬,每天宰殺達50多頭,而且這種清倉式的宰殺已經持續了近一個月。原因是全省生豬價格持續低迷,一段時間內,日均生豬價格只有9.1元每公斤,仔豬150元每頭都無人問津。眼看著耗下去只能越養越賠,養殖戶只得忍痛出欄拋售,部分養殖戶賠到“顆粒無收”。
精明的老董馬上意識到,母豬的大量減少,是豬價探底的直接表現。不出半年,豬肉價格肯定會反彈,正是入市的最佳時機。于是老董當機立斷,大量購進豬仔。第一次生豬出欄,老董就賺了近5萬元,第二次出欄凈賺14萬元,第三次又有20萬元入賬。
在這波行情中,老董是賺了,但是大部分養豬戶賠翻了。
原因:小戶難敵大市場
沒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原因就是養豬戶不成規模,小散戶難敵大市場。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太原市生豬生產仍以中小規模散養為主,規模在100頭以下的養殖戶占到總數的87.8%,100頭至500頭的占到11.2%,50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只有1戶,500頭規模以下的生豬出欄數占到全市出欄總數的76.9%。
沒有協會組織的幫助、政府又不能準確及時地公布市場行情,養殖戶普遍只能通過中間商、豬販子來獲取市場信息,或憑個人經驗對市場進行判斷,價格對生豬供需情況的影響具有滯后性。當“小生產”面對“大市場”時,很容易因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而決策失誤、遭受損失。所以在市場價格不穩定,大起大落時,許多散養戶只能被淘汰出局。
此外,不斷上升的養殖成本壓縮利潤空間、養豬業貸款難、疫情防控基礎脆弱、規模養殖用地困難等等,都是導致養殖戶難以抵御市場風險的原因。
專家:規模、保險、產業鏈
只有規模化飼養,方可增強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省統計局農村處專家介紹,規模養殖生豬,便于推廣先進養殖技術,集中購買生產物資,降低成本。而且,規模養殖戶掌握市場信息的渠道廣,有較強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可減小市場波動,因為規模養殖戶以養豬為主業,不會隨意退出市場,能提供較為穩定的生豬源,國家也便于調控。
此外,通過保險提供補償保障,已成為現代農業規避風險的主要手段。南方不少縣市已經試點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民可為生豬、奶牛、肉雞等投保,保費享受70%的財政補貼。
目前,太原市豬肉加工業還不發達,缺乏上檔次、上規模的豬肉加工品,大力發展豬肉加工業,形成以此為龍頭的產業鏈,可降低飼養生豬的風險。另外還可以考慮建立生豬收購保護價和成立風險基金來解決這個問題。
政府:探索目標價格制
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探索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市場價格過低時對生產者進行補貼,過高時對低收入消費者進行補貼。
省統計局農村處的專家稱,目標價格政策是在市場形成農產品價格的基礎上,通過差價補貼保護生產者利益的一項農業支持政策。實行目標價格政策后,生產者按市場價格出售產品。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對試點地區生產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時,國家不發放補貼。目前,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試點已經開始,新疆棉花、東北及內蒙古大豆被納入首批試點范圍。如果試點成熟的話,豬肉也適合這樣的目標價格制,即設定目標價格,進行差價補貼,既降低養殖戶的風險,同時給保障消費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