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麥種植散戶手中余糧大多銷售完畢,市場糧源多集中在糧食經紀人和種糧大戶手中。小麥市場以收購為主,少量外銷,市場價格保持平穩,不同收購主體執行質價存有差異。
政策性收購全面展開,入庫數量明顯增加。市場性收購量遠大于政策性收購量。今年小麥收購呈現如下特點:
小麥收購期或將延長。因農村糧食種植老齡化,收獲季節青壯年勞動力不足,收獲主要依靠機械,機械化收割率逐年提高,預計今年超過95%,收獲進程大幅縮短。機收小麥水分高低不等,部分水分嚴重超標,高達25%左右,小麥收獲后絕大多數以較低的價格賣給了糧食經紀人,糧食經紀人進行烘干處理或交售到政策性收購企業,烘干后部分水分、質量較好的囤起來待價而沽。收購企業直接掌握的糧源有限,收購過程實質上是企業與糧食經紀人的博弈過程,因雙方著眼點有所區別,隨著收購的深入,后期雙方博弈可能加劇,收購期或將延長。
不同主體收購導向不同,執行質價差異常態化。從市場價格監測的情況看,到目前為止,新麥價格一直處于最低收購價下方,不同收購主體收購價格、執行質量標準存在差異,在政策市占主導作用的大環境下,這種差異成為常態。政策性收購企業嚴格執行國家收購政策,按小麥托市收購預案要求,規范操作,收購質量要求達到國家標準,中等質量標準入庫價格118元/百斤。非政策性市場收購主體執行價格較為靈活,收購主流價格在110-112元/百斤,水分13%左右,部分水分嚴重超標的潮糧按每超標準1%扣量1.5%的比例進行計算,農戶銷售糧食因水分高低結算價格差異較大。
市場性收購偏重,政策性收購減少。因糧食拍賣出庫緩慢,庫存處于歷史高位,小麥收購倉容不足的矛盾較為突出。目前,小麥市場集市價格低陳麥拍賣價格(算上出庫費用和運費)近10元/百斤,新麥價格具有一定優勢。一方面,當前小麥市場價格與政策性小麥庫存拍賣價格相差較大,收購新麥后期具有價格優勢,盈利預計空間放大,各類市場主體倒算成本后敢于出手大量收購新麥,收購積極性提高,收購量增加。另一方面,政策性收購也存有風險,新麥入庫驗收難度提高,收購期間糧源質量不均,入庫需要兩吹一篩進行質量控制,小麥集中上市短,政策性收購難以掌握較多糧源,部分企業收購積極性降低,加上倉容有限,政策性收購數量減少。
總之,今年小麥收購較為溫和,市場價格走勢弱穩,多數糧源依靠市場消化,隨著收購預案執行結束,政策性收購停止,囤糧待價將面臨較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