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山枇杷大量上市,西山青種也將陸續開采。作為蘇州特色農產品,今年是枇杷特大豐收年。尤其吳中區的多家合作社“劍走偏鋒”,推出10元一顆的“金選枇杷”,試水上海精品市場,引來各方熱議。在此基礎上如何做強地產農產品的品牌?如何保護果農利益又惠民?又如何保持持久活力?這些話題,從這顆10元的枇杷的角度重新品味,別有新意。
地產枇杷大年,產量預計將創歷史記錄,本來是個好消息,卻引出了一個令人十分尷尬的話題:果農們為此憂心忡忡,生怕賣不出好價鈿,豐產難豐收。
按理說,小年產量少,售價高一些;大年產量大,售價低一些,這是很正常的市場反應,是供求規律在起作用,沒啥值得奇怪的。問題在于,枇杷、楊梅等地產的傳統特色果品,在蘇州整個果品消費量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從南環橋市場粗略的估算來看,恐怕就連10%還不到。所以,所謂的3500噸“歷史記錄”,相比市場的實際消費量來說,是稱不上供過于求、供求失衡的。簡單地說,地產枇杷大年賣不出好價鈿,應當不僅僅是“多收了三五斗”的原因,譬如枇杷的品質,就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