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奶牛養殖小區微利運行
建議建立奶價協調機制平衡各方利益
“4月份的奶款打過來了,每公斤4.2元。5、6月份的奶款還要等,老板(收奶企業)說,5月份的可能跌破4元/公斤,6月的可能降到3.7元/公斤,1斤奶還賣不到一瓶水的價錢!”近日,在河北省邯鄲縣崔曲村圣錦奶牛養殖小區,小區負責人王玉霞的兒子剛剛交奶回來,一邊氣呼呼地匯報交奶情況,一邊向記者訴苦:“除去小區管理成本,6月份賣奶錢到手,肯定到不了每斤2塊!”
據統計資料,2013年河北省奶牛存欄191.2萬頭,牛奶總產量458萬噸,分別約占全國總量的1/7和1/8。省內現有乳制品加工企業40家,其中35家規模以上乳品企業的乳制品產量298.12萬噸,同比增長9.1%,躍居全國第二位。其中,液體乳產量274.38萬噸,同比增長10.13%,乳粉產量3.48萬噸,同比增長27.79%。
乳品生產能力顯著增強,但記者了解到,奶農的收益和處境并未取得根本性改變。
“俺覺得,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喝奶的人會越來越多,只要認真養奶牛,保證鮮奶質量,肯定會掙錢的。”王玉霞領著記者參觀小區草料儲備、牛圈管理、奶廳設備及運奶車輛,介紹說自己養奶牛10多年了,每一個環節都精心管理,確保環境衛生、鮮奶質量安全。2008年,她借錢建設了占地40畝的養殖小區,奶牛存欄達400多頭,可生鮮乳行情不好,奶農掙不到多少錢。
“最好行情還是去年底,1公斤奶賣5.05元,可這個價格僅僅維持了幾個月,一晃而過。”王玉霞說,2013下半年,奶價一直上漲。可到了眼下的淡季,4月份的奶款剛拿到,每公斤4.2元,扣除小區租地、管理、運奶成本,奶農拿到的約是3.7元/公斤。至于5、6月份,送去的奶只有等級和數量,價格還沒有定下來。
“收奶的說給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不高興了或市場銷不了了,就用鼻子聞一聞,明明是好奶就變成了‘有味兒’奶,要是拒收,俺就得當場倒掉!明明吃虧了還得陪笑臉說好話,俺們和誰說理去啊?”王玉霞憤憤不平。
陪同采訪的邯鄲縣農牧局干部謝海剛說:“3斤奶1斤精料,基礎料是8斤,草每公斤0.15元,精料每斤1.3元,養奶牛的成本非常透明,也非常好算。”他說,由于去年奶價高,飼料也有所上漲,進口奶牛到港價格也在漲,可鮮奶價格卻一直在降。
謝海剛和王玉霞一起算賬:按1頭奶牛每天產30斤奶算,需要草、精飼料、保健用藥等約33元,再加上不在產奶期的奶牛(如后備牛)成本,不算養牛戶勞動力的投入成本,奶價每公斤低于3.5元,就會出現養奶牛虧損。這樣,一般奶農都會少喂料,讓奶牛少產奶,直接影響了奶牛健康,也影響到了今后旺季產奶量。如此,便造成了“奶價低、奶牛差,奶價高、產奶少”的惡性循環。
夏季是乳制品消費淡季,又恰恰是奶牛的產奶旺季,隨著奶源供給逐漸增大,生鮮奶價格呈總體下降態勢。王玉霞告訴記者,如果像她兒子所說的,6月份奶款結回來后跌破每公斤4元錢,或到了每公斤3.7元左右,奶農到手的奶價將是3.3~3.4元/公斤,整個小區的奶戶將面臨賠錢現實。
“滏陽乳業”本是個以加工鮮奶而遠近出名的企業,現已倒閉,原址上發展起了存欄600多頭的規模養殖小區。多年從事奶牛養殖的高冠俊說,這樣的規模養殖小區比散養戶好多了,一是鮮奶質量穩定,二是供應量也穩定,奶價正常比散養奶牛每公斤高0.4元左右,“日子比散戶好一些,但也是微利、無利甚至略虧損狀態”。
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表示,近年來全省奶業整體發展水平有了較大提升,生鮮乳及乳制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歷史最好時期。但是,受供需關系的影響,生鮮乳價格一直上下波動,奶源市場存在著“少搶多拒”的行業矛盾。從2013年末奶源緊張、價格大漲、部分乳制品斷貨,到今年上半年以來價格下降、拒收顯現、奶農利益受損,奶業依然未能走出“奶賤傷農,奶貴傷民”的怪圈。
為此,該協會已經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希望通過建立“省級生鮮乳價格協調例會”,通過社會監督、共管共治,實施乳品企業與養殖戶的利益協調連結,完善生鮮乳價格協調機制平衡各方利益,防止價格大起大落。同時,通過創新第三方監測、檢測生鮮乳質量安全,由乳企提供辦公場所,畜牧局、食藥局監管部門技術人員駐廠監測奶源質量安全,既防止不合格牛奶重新流入市場,又防止乳企隨意壓價和拒收原料奶的情況。
陜西:規模場盈利空間有限
資料圖片
近日,記者走訪陜西省西安市、咸陽市、渭南市等地的奶牛養殖場(戶)了解到,今年春節以后,生鮮乳收購價開始逐步回落,目前價格在4.1~4.5元/公斤,而去年下半年生鮮乳收購價最高達到5.5元/公斤。雖然生鮮乳價格出現下跌,但奶牛養殖場(戶)普遍感覺目前這一價格尚處于理性狀態,“把牛養好還是賺錢的”。
原料成本增長擠壓養殖利潤
“生鮮乳收購價提高,奶牛養殖成本相應提高;生鮮乳價格回落,成本卻不跟著回落。”合陽縣晟杰奶牛場場長劉祎告訴記者,作為奶牛養殖重要粗飼料來源的全株玉米,價格從原先0.3元/公斤已經漲到0.5元/公斤,價格還在持續上漲。
晟杰奶牛場奶牛存欄1000頭,日產奶量12噸,主要供應西安市銀橋乳業。劉祎說:“原先農戶都是把收割好的玉米送到奶牛場,現在農戶普遍不收割,都是奶牛場自己收割,購買收割機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國產機器價格低,但收割效率低,容易錯過收割時機;進口機器價格又太高,一臺200萬元左右。希望國家能出臺相應政策,在這一塊對奶牛場進行相應扶持。”
另外,對于泌乳期的奶牛,每天每頭牛需要3~5公斤苜蓿,需要大量從國外高價進口。去年每噸在3100左右,今年已經漲到了每噸3500元,增加了養殖成本。據劉祎介紹,目前我國苜蓿產業尚處于較低水平,蛋白偏低,雖然價格較便宜,但是綜合性價比較低。
據劉祎測算,每公斤生鮮乳成本在4.2元左右,收購價在4.5元,盈利空間有限。
奶牛良種補貼難以滿足現實需要
近年來,國家通過實施奶牛良種補貼項目,在提高奶牛養殖效益、加快良種化進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奶牛養殖產業的轉型升級,奶牛良種補貼政策執行方式需要改進。
記者在陜西省奶牛主產區了解到,目前奶牛良種補貼政策是由政府統一采購奶牛凍精液發放給奶牛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戶。補貼標準為荷斯坦奶牛每支凍精補貼15元,每頭能繁母牛每年按2支標準實施補貼。但是,由于這些凍精液補貼標準過低,已經不能適應規模養殖場(戶)選種、選配持續改良提高奶牛種質的需要。
“一頭奶牛305天的產奶量已經達到9噸以上,如果再使用15元每支的凍精液,會降低奶牛的各項性能,所以我們只能多花錢買高質量的凍精液,目前使用的都是每支80元以上的。”西安市周至縣常興奶牛場場長常勇說,希望國家能把奶牛良種補貼政策放活,通過直補的方式把良種補貼交給養殖場(戶),讓養殖場(戶)根據自己奶牛的情況到市場采購凍精液。
提高養殖效益需多方面下工夫
陜西省畜牧業協會秘書長郭慶宏表示,“創民族品牌,建世界一流奶業”是我國當前奶業發展的目標。就奶牛養殖來說,需要在種質改良、平衡營養、精細管理等方面多下功夫。
在奶牛種質改良方面,政府要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建立行業育種協作機構,有計劃地對奶牛進行持續性改良;改革現行良種補貼方式,提高補貼標準,讓奶牛養殖場(戶)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牛群持續改良的凍精進行選種選配。
在奶牛營養平衡方面,建議補貼苜蓿生產。據介紹,1噸優質苜蓿干草的蛋白質總含量相當于2.5~3噸玉米蛋白質含量。目前,苜蓿供給嚴重不足成為制約我國奶牛養殖產業發展的“短板”,必須從國家層面重視苜蓿產業發展,將苜蓿作為糧食產物來抓,享受相應的糧食補貼政策。
在奶牛養殖精細管理方面,現代奶牛養殖企業需要樹立現代企業理念。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加強管理、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用好的機制來把優秀人才聘得來、留得住、用得上。
在生鮮乳檢測方面,不能僅由乳品企業說了算,要建立第三方質量評價機構,在乳品企業和奶牛養殖企業間營造良好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