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主產省冬小麥收獲基本結束,新麥進入市場。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今年的新麥市場呈現出怎樣的局面,農民售麥情況如何,后市又將向何處去?本版帶您觀麥市冷暖,做產銷決策。
2017年主產省冬小麥收獲已基本完成。目前來看,今年冬小麥種面積略有下降,但單產水平較上年明顯提升,整體品質明顯優于去年,豐收已基本成為定局。由于新麥質量較好,價格普遍走高,市場呈現出購銷兩旺的態勢。預計后期隨著更多糧食加工企業與貿易商入市收購,小麥市場高位企穩的可能性較大。
新麥質量總體好于去年
由于氣候適宜,播種和生長期間小麥長勢較好,今年我國冬小麥品質總體好于去年,但5月底和6月初的兩輪明顯降雨,造成局部地區新麥倒伏,對品質造成不利影響。從主產省情況看,山東、河南小麥整體質量和產量均好于去年;安徽省小麥雖然前期受赤霉病影響較為嚴重,但由于病蟲防治得力和收獲時天氣晴好,小麥品質明顯好于上年,全省小麥三等以上比例占85.6%,比上年增加52.5個百分點;江蘇省夏收期間的兩次降雨,對小麥質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蘇北局部地區小麥出現不完善粒含量超標,其中芽麥和赤霉病小麥居多;湖北省雖然前期遇低溫多雨致病害發生、中期大風使部分小麥倒伏,但在5月下旬小麥集中收獲期間,主產區天氣晴好,小麥雖然容重偏低,但不完善粒下降,達標小麥的比例提高。
市場購銷兩旺,優質小麥收購價高
截至6月中旬,隨著安徽、河南、江蘇、湖北等地陸續啟動托市收購,主產區夏糧收獲普遍加快,新小麥的購銷也逐漸走向旺季。各類收購主體入市積極,收購進度明顯加快。據國家糧食局統計,截至6月1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1287.3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782.4萬噸,收購進度提升1.5倍以上。
由于市場收購積極,加之新麥質量較好,各地新麥收購價格基本呈現高開高走態勢,部分地區價格開始靠攏國家托市收購價格。從各省情況看,河北省小麥收購價格在每斤1.18~1.22元;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糧點優質麥(西農979)收購價從最初的每斤1.15元,漲至6月中旬的1.18元以上;二等普麥價格從每斤1.08元漲至1.12元。安徽省淮北地區小麥每斤市場價格1.18~1.20元,麥價總體比去年每斤高出0.2~0.3元。此外,各地優質專用小麥的收購價格顯著高于普通小麥。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多按質論價,優質專用小麥平均收購價格在每斤1.22元以上,相比普通小麥價格每斤可高出五分錢左右。
后期新麥價格有望高位企穩
隨著國內主產區新麥上市量的增加,前期新麥“供少需多”的格局將逐步緩解。新麥的大量上市流通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陳麥市場上政策性糧源供給與用糧企業加工需求之間的矛盾。目前各地小麥收購主體以承擔托市收購任務的國有儲備庫輪換為主,隨著國內主產區新麥上市流通量不斷增加,制粉企業和貿易商的入市,市場購銷主體之間的博弈將進一步增強,新麥市場供需格局也將隨著價格的走勢發生變化,后期新麥收購價格有望持穩,“優質優價、低質低價”的價格分化將進一步明顯。
推進小麥優質化與專用化發展
糧食流通領域的價格形成機制具有強烈的政策性特征。中央通過國有糧食收儲企業與托市收購政策,對小麥流通市場進行干預管控,實現糧食安全的戰略需要,而國有糧食企業的盈利性需求和公益性要求存在一定矛盾,對于小麥市場價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目前流通領域中,小規模農戶是價格的接受者,作為整體所承擔的經營風險小,但也難于從流通環節糧價的波動中獲利。努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力水平,仍是幫助種糧農戶實現增產增收的根本途徑。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應著力推進國內小麥的優質化與專用化發展。既要注重小麥品質提升,由過去單純追求數量上升向品質提高方面轉變;又要重視發展專用小麥種植,鼓勵引導農戶以產定銷、以需定銷。在小麥主產區與優勢產區,應大力扶持農戶生產種植加工企業急需的優質專用小麥品種,提高我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能力,從而改變目前市場供需結構性失衡、國內外價格倒掛的不利局面。
農業部門應加強氣候災害預警,重視小麥生產的病蟲害防治。在冬小麥主產區,應強化“防優于治”的理念,堅持推廣“一噴三防”等防治結合的農業技術,保障小麥穩產高產。鼓勵發展農業服務型經營主體,通過市場為小麥種植戶提供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發揮好村集體的組織串聯作用,使他們成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聯系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