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5月1日中午12點開始到9月1號,我國的四大海域包括渤海、黃海、東海以及北緯12度以北的南海全面進入長達4個月的休漁期,比往年延長了一個月。休漁期內,除釣具以外的所有作業漁船全部休漁,被稱為“史上最長最嚴休漁期”。目前進入休漁期已經一周多,從各地市場的反饋來看,海鮮市場價格都出現了上漲。
在山東威海,活爬蝦、梭子蟹以及鳥貝和部分鮮魚價格上漲明顯。數據顯示,威海本地活爬蝦每公斤上漲之80~90元,比休漁期前上漲21.4%;200克以上活的公梭子蟹每公斤價格上漲至150~160元,比休漁期前上漲19.2%;200克以上活的母梭子蟹每公斤價格在360~380元,比休漁期前上漲8.6%。此外,休漁期還對鳥貝市場帶來一定的影響,市場價格出現明顯的上漲。目前市場帶殼鳥貝每公斤價格上漲至30~36元,上漲幅度為37.5%;鳥貝肉每公斤價格在88~90元,比休漁期前上漲達48.3%。
在山東另外一個重要海產品市場煙臺,受休漁影響,不少海捕水產品的價格也出現了上漲,比4月份上漲了大約20%到30%,爬蝦的價格更是相比“五一”前近乎翻倍。而處在渤海灣的天津市,海鮮價格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漲,尤其是皮皮蝦、海蟹等海產品上漲尤為明顯。據報道,近半個月以來,天津市每市斤價格一直維持在20~35元之間的皮皮蝦,五一小長假前一天突然漲到40~55元左右;滿黃的母蟹每市斤價格由之前的100~120元漲到了130~150元左右;貝類海貨每市斤價格普遍比平日上漲了1塊錢左右。此外,帶魚、馬口魚等各種海魚價格也都出現了小幅上漲。
不僅是北方,南方的海鮮價格也出現了上漲。在浙江溫州,在封海后的三天里,包括銀鯧、帶魚、貝殼類等在內的多數水產品價格均明顯上漲,漲幅最高達37.5%。部分商家表示,隨著市場供應量的逐漸減少,未來海鮮價格還有上漲空間。而在更南邊的廣東惠州,海鮮產品也在上漲,而且帶動冰鮮海鮮價格的跟漲。據市民和商戶反映,不只是海鮮價格出現上漲,上市的海鮮量和種類都出現了下跌。據惠州市價格監測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休漁期間,本地淡水水產品價格基本保持平穩態勢,預計后期海產品價格還將出現上漲態勢
就往年來看,每到休漁期,補充市場的主要是凍產品和養殖產品,但由于今年休漁期提前了一個月,又趕上“五一”節日消費需求的帶動,海鮮產品上漲態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預計隨著天氣轉暖,養殖海鮮大量上市后,人工養殖的水產品、冷凍水產品等大量接力上市,將有效地彌補休漁期海產品的不足,價格或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