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粉加工企業承受高成本且虧損的壓力下,2017年產小麥上市時間臨近將進一步加大陳小麥市場價格的下行壓力,麥市區域性以及品質性所導致的結構性矛盾,將隨后期國內主產區新小麥上市逐步緩解,麥市供給與需求的匹配度將提高。
普麥行情趨弱 強麥期價暴跌
近期國家臨儲小麥周度投放量保持在260萬噸高位,但由于投放糧源中優質麥比例較低,導致流通市場質優糧源供給持續偏緊,質優糧源仍備受市場青睞,其市場價格呈高位運行態勢,普通糧源則因供給壓力加大,銷售難度明顯增加。
據市場監測,截至5月上旬,普通小麥進廠價:江蘇泰興2540元/噸,安徽渦陽2540~2560元/噸,河南駐馬店2560~2580元/噸,河北藁城2720~2740元/噸,山東夏津2680元/噸。
國內強麥近月合約因臨近交割,多空博弈激烈,期價波動幅度加大,主產區新麥豐產預期加大其下跌空間,“空頭”氛圍濃厚。截至5月5日,鄭州商品交易所強麥1705合約期價報收于2630元/噸,連續兩周大幅下跌,累計下跌524元/噸,跌幅達16.61%;強麥1709合約期價報收于2568元/噸,兩周累計下跌106元/噸。
臨儲均價波動 成交同比大增
隨著國家臨儲小麥成交量持續處于高位,流通市場糧源供給數量增加。制粉需求則因面粉企業開工率處于低位而受到擠壓,局部地區麥市“供增需弱”格局明顯,這使得國內小麥價格整體承壓偏弱運行,尤其是質量較差的普通小麥,市場成交價與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底價之間的差距拉大,“買方”市場氛圍增強,部分持糧主體為加快小麥出庫以騰倉收購2017年產小麥,主動降價銷售。
自4月以來,國家臨儲小麥周度成交數量處于高位,周度成交量處于41萬~61萬噸,但周度成交數量已由4月11日的60.75萬噸,持續回落至5月2日的41.9526萬噸;周度成交均價則受拍賣底價支撐明顯,整體在拍賣底價附近波動,處于2506~2508元/噸。相比之下,上年同期周度最高成交量僅11.16萬噸,最低不足1萬噸,周度成交均價2459~2502元/噸。
據統計,截至5月上旬,2017年以來國家臨儲小麥累計成交數量590.3461萬噸,同比增加554.8681萬噸。其中,江蘇成交180.7573萬噸,同比增155.3815萬噸;安徽成交130.9101萬噸,同比增124.3493萬噸;河南成交178.0447萬噸,同比增175.6025萬噸;山東成交73.9688萬噸,上年同期成交量為0。
截至5月上旬,國家臨儲小麥剩余庫存數量為5736萬~5836萬噸,同比高1811萬~1911萬噸。從國家臨儲小麥庫存年份結構來看,其中2013年產國家臨儲小麥庫存量16萬噸左右,2014年產1349萬噸,2015年產1648噸,2016年產2853萬噸。
成本需求博弈 面粉購銷清淡
近年來,隨著國內面粉行業產能迅猛擴張以及國內消費結構升級,面粉加工企業已呈現規模化及區域化,面粉市場競爭較為激烈,面粉加工需求呈現“總量增加、增量下降”態勢。
由于國內面粉市場消費步入淡季,需求疲軟使得面粉市場價格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面粉加工企業開工率呈現降低態勢,中小型面粉加工企業因處于虧損格局選擇停機觀望,部分面粉加工企業為了增加銷量、搶占市場被迫下調面粉價格。
隨著水產養殖逐漸恢復,麩皮需求有所增加,面粉企業開工率較低,制約麩皮產出量,麩皮市場價格呈現反彈態勢。在下游市場需求持續疲軟、普通糧源供給充足且新麥上市在即等因素影響下,用糧企業糧源采購較為挑剔,盡量壓低糧源庫存數量,以降低后期價格波動的市場風險。
截至4月底,國內一級小麥粉與三等白小麥的均價價差為945~950元/噸,較上年同期縮窄40~50元/噸。據市場監測,截至5月上旬,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36個大中城市富強粉平均零售價2.71元/500克,標準粉平均零售價2.37元/500克。
病害威脅冬麥 質量備受關注
受近期有利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小麥條銹病在黃淮海麥區發生范圍廣、流行擴散快,河南、山東、陜西、安徽、江蘇、山西、河北等7省61市309個縣累計發生面積4160萬畝,病害已進入快速擴展蔓延期,對小麥安全生產造成一定威脅。據全國病蟲測報監測網調度,截至5月4日,小麥病蟲害累計發生面積4.1億畝,同比增加12%。其中,條銹病累計發生面積約4700萬畝,赤霉病累計發生面積584萬畝。后期主產區天氣情況將備受市場主體關注。
國內主產區新麥上市時間日益臨近,使得持糧主體糧源出庫的機會和時間壓縮,普通糧源面臨的供給壓力逐步顯現。由于國內陳小麥市場運行價格明顯高于2017年產小麥最低收購價,在主產區2017年產小麥上市壓力逐步顯現以及國家臨儲小麥成交“量價”支撐逐步弱化的情況下,部分區域持糧主體因庫存糧源“質價”背離導致其出庫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