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國家高質量小麥糧源投放將陸續增加,市場供需偏緊的矛盾趨向緩和,加之今年新季小麥增產預期較強,估計后市小麥價格再度上漲困難較大。
3月份以來,盡管小麥市場需求進入消費淡季,但由于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明顯,尤其市場高質量小麥數量短缺,市場供需也基本維持相對平衡。
偏緊的市場供需形勢,使得各地小麥價格運行于較高位置。3月下旬,河南2015年托市小麥進入市場,河北、山東2016年小麥能否投放尚待觀察。
產區麥價趨穩跡象顯露
近段時間以來,受國家政策性糧源投放及各地儲備小麥輪換出庫不均的影響,主產區小麥價格“北高南低”格局持續。豫蘇皖地區市場供給相對充足,小麥價格以穩為主;冀魯兩省仍顯偏緊,小麥價格占據高價區位置,并引領著市場走向。
4月上旬,河北石家莊水分13%、容重790g/l的小麥加工企業收購價1.36~1.37元/斤,山東聊城水分13%、容重770g/l的小麥加工企業收購價1.35元/斤,河南新鄉水分13%、容重770g/l的小麥加工企業收購價1.32元/斤,江蘇連云港水分13%、容重770g/l的小麥進廠價1.29~1.30元/斤,安徽亳州水分12%、容重770g/l的小麥進廠價1.27~1.28元/斤。眾多市場人士反映,進入4月份以來,各地小麥價格趨穩跡象有所顯露。
高質小麥投放將陸續增加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4月份最新預計,2016/2017年度全國小麥產量12885萬噸,較上年度減少133.5萬噸;小麥消費總量10771.5萬噸,減少206.8萬噸;小麥進口量350萬噸,增加19.5萬噸。預計2016/2017年度全國小麥供求結余量較上年度增加92.8萬噸,增幅3.9%,整體供需形勢相對寬松。同時,目前主產區新季小麥生產形勢良好,增產預期較強。預計2017/2018年度全國冬小麥單產為5400公斤/公頃,高于2016/2017年度的5395公斤/公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家托市小麥庫存在6000萬噸左右,其中2016年托市小麥尚未投放,2015年托市小麥剩余約1700萬噸,2014年剩余約1460萬噸。受市場糧源供給持續偏緊的影響,雖然今年以來國家臨儲小麥拍賣交易活躍,成交率不斷回升,階段性“去庫存”加快,但當前國家小麥政策性庫存仍處于近年來較高位置。再有兩個多月新小麥就要上市,為解決倉容不足的矛盾,政策性“去庫存”任務依然艱巨。
3月下旬,河南2015年托市小麥進入市場。雖然當前投放數量不大,僅有5萬噸,但市場信號明顯。原因是河南2015年產小麥庫存數量多、質量好,市場潛在供給能力強。筆者認為,后期該省2015年小麥投放數量將會不斷增大,市場供需偏緊的局面也將逐步緩和。同時,按照山東、河北用糧企業的采購習慣,以往也多從河南采購小麥,河南2015年托市小麥投放市場,無疑為冀魯兩省制粉企業增添了一個新的采購渠道,對緩和持續偏緊的兩地市場作用突出。
據部分業內人士介紹,當前河北已很長時間沒有投放臨儲小麥,山東2015年產小麥競價銷售也已接近尾聲,市場對這兩省2016年產政策性小麥入市較為期待。一旦兩地2016年產小麥進入市場,那么,對解決區域性供給偏緊矛盾便會立竿見影,小麥價格上漲的動能將會大大減弱。
另外,由于近來市場高質量小麥供需偏緊的矛盾正在緩解,一些尚有存糧的貿易商惜售心理也開始緩和。
據了解,雖然這些貿易商手中小麥不多,但也多計劃在新糧上市前把庫存甩掉,以騰出資金和倉容收購新糧。
下游需求支撐能力不強
國內小麥市場價格持續強勁,并非表現在市場需求能力的增加,而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使然,一定程度上來說,有效供給偏緊掩蓋了市場需求的疲弱。國內小麥市場消費:一是口糧消費,二是飼用及工業消費。從當前乃至后市來看,這兩大消費均處于下滑的態勢。
按照常規,隨著天氣轉暖,面粉銷售將進入季節性淡季。近來面粉價格之所以沒有出現明顯下跌,主要原因是小麥價格堅挺,成本驅動支撐著面粉價格。市場認為,由于制粉企業競爭激烈,后市一些企業為爭奪市場,或有下調面粉價格的可能,預計4月份面粉價格將呈穩中走弱趨勢。事實上,當前主產區部分地區面粉價格就已較3月初下降10~20元/噸,只是由于下降幅度小,整體平穩的市場格局尚未打破。
由于小麥價格持續走強,而面粉和麩皮等副產品價格弱勢運行,制粉企業生存越發困難。近來一些大型面粉企業紛紛下調其開工率,而許多小廠大多處于停工狀態。另外,接二連三曝光的面粉企業老板卷款“跑路”及企業破產關門現象也說明這一點。
監測顯示,當前河北石家莊制粉企業理論加工利潤為-61元/噸,山東濟南為-42元/噸,河南鄭州-3元/噸,三地平均為-35元/噸,較3月上旬下滑16元/噸。目前整個面粉行業開工率為46%,較3月初下跌5個百分點,制粉企業對小麥價格可能接受程度已基本達到極限。
從小麥飼用及工業消費來看,由于小麥價格持續上漲,導致玉米(1629,-4.00,-0.24%)、小麥比價持續下跌,3月底華北地區玉米、小麥比價平均為0.65,低于上年同期的0.7,小麥飼用及工業消費也已基本降至近年來低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4月份預計,2016/2017年度飼料消費為700萬噸,較上月預估下調100萬噸;工業消費為750萬噸,與上月預估持平,但較上年度減少106萬噸,減幅12.4%。
進口小麥影響不容小覷
受全球小麥庫存龐大及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國際小麥市場基本面依舊偏空。3月份以來,美國小麥期貨在月初出現小幅反彈后,后幾周價格連續出現下跌。當前美國2號軟紅冬麥到港完稅價1820元/噸,比廣州港同品質國產小麥價格低900元/噸;美國2號硬紅冬麥到港完稅價1817元/噸,比廣州港同品質國產小麥價格低1183元/噸。
由于國內外價差較大,小麥進口增加。海關數據顯示,2月份我國進口小麥22.9457萬噸,同比增加116.36%;年初迄今累計進口56.7322萬噸,同比增加63.27%。
以往進口小麥對國內市場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沿海及南方銷區,原因是南方銷區制粉企業采購進口小麥較多,使得主產區國產小麥南下流通受抑。據主流媒體報道,自首趟進口哈薩克斯坦小麥專列抵達西安港進境糧食指定口岸后,由愛菊集團和中糧貿易公司分別組織的1800噸和2200噸哈薩克斯坦小麥也分別于3月27日、29日運抵西安,目前已有5800噸哈薩克斯坦小麥進入中國市場。4月8日,首列俄羅斯小麥專列也入境中國最大陸路口岸滿洲里,完成破冰之旅。經陸路口岸進口小麥的增加,對我國內陸小麥市場的影響無疑將進一步加大。
清明小長假過后,鄭州強麥1705合約在5日創出3237元/噸新高后,6日、7日連續兩個交易日大幅跳水,累計下跌238元/噸,跌幅達6.24%。期貨市場作為市場風向的先導,強麥價格回調是否預示著麥市轉向,現貨還能再扛多久,這或多或少對市場也是一種警示。筆者認為,當前小麥價格已經見頂,后期再漲困難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