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知乎上一則關于“外國人對中國有哪些會令中國人大吃一驚的刻板印象?”的問答貼,吸引了中國廣大網友的關注。其中,一位名為“@一一”的網友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有個在中國汽配廠做高管的日本人,退休之后仍然久居中國,舍不得離開,原因是這個日本人的夢想就是買一個大西瓜,切成兩半,然后用勺子挖著吃。但是到了中國后,他徹底刷新了三觀,原來每個中國人都是這樣吃瓜的。于是,他便選擇留在中國。
至于這則故事的真假,目前尚不得而知。不過日本國內水果貴,簡直是世人皆知的真理。因為售價太過高昂,日本人購買西瓜,很難大方的買一整個,最多就是小心翼翼地切出一牙,再誠惶誠恐地品品味道即可,淺嘗輒止意猶未盡之感油然而生。當然,日本水果價格高,也絕非僅限于西瓜,人民幣80元一顆的草莓,人民幣800元一個的哈密瓜……屢創新高的天價,也在刷新著中國消費者的三觀,與之相比,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不要太滋潤呦!
只是,在中國民眾一方面沾沾自喜,另一方面深切同情日本民眾的“水深火熱”之時,貌似卻忘記去探尋一下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既然日本水果如此高昂,為何不從中國大量進口呢?即便路途遙遠運費再高,將一切成本攤銷至價格之中,想必也到達不了如此驚世駭俗的地步。話說至此,相信您的心中已經給出了答案。沒錯,就是日本所特有的農業關稅制度。
據悉,日本一直保持著十分特殊的農產品關稅制度,并非是簡單固定的百分比稅率,而是需參考日本國內農戶的出貨價格。也因為此,國外水果出口至日本,都需要根據當地同類的水果價格,被施以重稅。
除此之外,日本的自律性,向來世界聞名,這一現象體現在日本國民的方方面面,農民群體自然也不例外。在日本,農民群體是一個相當抱團的團體,擁有高度的組織性,并由全國和地方農業協會統一發聲,是日本各界政府均不敢忽視的重要群體。日本農協最主要的訴求,莫過于保障本國農民的收入,日本政府自然對此照單全收,“農業保護主義”便由此而來。
也因為此,日本農民成為當地“絕對的富裕階層”。有統計數據顯示,日本農民的平均年收入約可達到7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0萬元),這與日本政府的中級文官基本相當。農業種植方面,由于日本農業戶均耕作面積普遍較小,果樹產量也與其他國家基本相當,為了拉高農民群體的收入水平,日本水果等農產品的價格必定水漲船高。
當然,日本農產品高售價的背后,是其高品質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有力支撐。據悉,日本當地超市中,標識“國產”字樣的水果玲瑯滿目,進口水果卻并不多見,諸如菲律賓香蕉等,售價也會便宜很多。
有媒體報道,幾年之前,美國大米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敲開了日本市場的大門,價格方面也是極具優勢,只有日本大米的五分之一(日本大米每公斤約折合人民幣50元)左右。正當美國人為此歡喜雀躍之時,忽然發現事情并非如想象中簡單,大概由于日本人骨子里所特有的“執拗”,在嘗試過美國大米之后,他們感覺這與其長久以來的口味習慣有所不同,此后便紛紛摒棄了廉價進口米,轉而投向了本國高價米的懷抱。
當然,由于國民與國情的不同,日本的水果產業有著其獨特之處,不可一味照搬照抄。今年的“兩會”期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特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民生改善和居民收入增長是當仁不讓的重點,而農民增收問題尤其值得關注。2016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人民幣12363元,實際增長只有6.2%。自2011年起,農民收入增長率已從11.4%逐年下滑到6.2%。“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是全面小康的難點所在,中國農民收入增長問題依然任重而道遠。
由此對比來看,中日水果的價格差異可能只是表象,而由此展開的背后深層次原因更加耐人尋味。對于我們這些“吃瓜群眾”而言,如果能在吃瓜“看熱鬧”之余,多去做些深入思考,也許會另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