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麥市結構性矛盾凸顯及面粉企業經營成本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小麥質量及價格成為市場主體購銷的關鍵。后期主產區天氣對新小麥產量和質量的影響將成為市場主體關注的焦點,這也將直接影響市場主體之間的購銷策略。
國內麥價走勢“普弱優強”
在麥市供需格局分化主導下,近期國內麥價走勢整體呈現“普弱優強”態勢,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加劇麥市結構性矛盾,也使得國內小麥購銷主體“賣難”與“買難”格局并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2017年國內稻谷最低收購價下調等因素影響,持糧主體糧源出庫積極性明顯增強,糧源的同質化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流通市場的銷售壓力。
據市場監測,截至2月下旬,江蘇連云港小麥收購價2580元/噸,安徽天長2560元/噸,河南永城2560~2580元/噸,山東單縣2620~2640元/噸,河北永年2660~2680元/噸。2月24日,南方小麥交易市場競價銷售2014年江蘇產小麥,起拍價2380元/噸(價格類型:車船板價),最高成交價2540元/噸,加價幅度達160元/噸,因小麥質量較好,市場主體競搶異常激烈。
政策糧投放區域間失衡明顯
國家臨儲小麥每周保持260萬噸左右高位投放量,上年同期為110萬~120萬噸,但糧源投放區域主要集中于江蘇、安徽及河南;而糧源供給偏緊的山東、河北投放量則明顯不足。從投放糧源年份結構來看,仍以2014年產國家臨儲小麥為主,2015年產小麥雖成交情況較好,但投放數量有限。
據統計,截至2月下旬,2017年以來,2013年產國家臨儲小麥累計投放量74.6615萬噸,實際成交量僅為1.1507萬噸,周度成交均價基本穩定在2400元/噸,投放區域為安徽、河南及湖北;2014年產國家臨儲小麥累計投放量1554.5626萬噸,實際成交量70.8433萬噸,周度成交均價2498~2505元/噸,波動幅度在7元/噸以下;2015年產國家臨儲小麥累計投放量198.0724萬噸,實際成交量為104.4631萬噸,投放區域在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其中河北1月17日后停止投放,周度成交均價2488~2524元/噸,價格波動幅度明顯大于2013年和2014年產國家臨儲小麥,反映出市場主體交易活躍度相對較高。
截至2月下旬,國家臨儲小麥剩余庫存量6149萬~6249萬噸,同比增加2192萬~2292萬噸。其中,江蘇983萬噸,同比高142萬噸;安徽1406萬噸,同比高490萬噸;河南2948萬噸,同比高1125萬噸。蘇皖豫三地占國家臨儲小麥剩余庫存量比例達85%以上。
面粉企業糧源質價控制嚴格
隨著節假日氛圍消退以及大中院校相繼開學所帶來的面粉銷售提振效應結束,面粉市場消費逐步進入淡季,面粉市場走貨較為平緩,經銷商基本無大量采購,觀望心理較強。受食品質量要求嚴格以及面粉加工企業經營成本高等因素制約,面粉加工企業糧源采購質量及價格控制較為嚴格。
由于近期麩皮市場陷于跌價困境中,下游養殖飼料行業麩皮備貨積極性較差,且南方部分省份禽流感疫情為禽類養殖帶來不利因素,養殖業觀望心理嚴重,玉米價格短期對麩皮形成沖擊。
面粉加工企業對面粉挺價心理較強,雖個別廠家下調價格或進行促銷活動,但粉價下跌地區較少,對整體市場價格帶動有限;部分廠家漲價行為也是迫于廠家利潤不足,不過下游市場接受程度較差,老客戶仍以前期價格為主。
據監測,截至2月下旬,江蘇連云港粉企30粉出廠價3360~3400元/噸,麩皮出廠價1520~1540元/噸;河北元氏30粉出廠價3440元/噸,麩皮出廠價1380元/噸;山東單縣30粉出廠價3320~3340元/噸,麩皮出廠價1440元/噸。
進口糧源性價比優勢凸顯
由于供應充裕,國際小麥出口市場競爭激烈,當前配額內進口小麥價格仍較低廉,3月交貨的美國2號軟紅冬小麥FOB價格為179.3美元/噸,到國內口岸完稅后總成本約為1763元/噸。因國內外小麥價差仍處于高位,貿易商進口利潤增加,刺激小麥進口同比增加。
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1月我國共進口小麥34萬噸,進口均價207.28美元/噸,環比增長52.2%,同比增長40.8%。其中,從澳大利亞進口小麥26.08萬噸,同比猛增逾85%;從美國進口5.75萬噸,從哈薩克斯坦進口1.21萬噸,從加拿大進口0.74萬噸。
后期普通糧源市場機會不大
隨著流通市場糧源的消化和時間的推移,麥市供給主渠道將逐步轉入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市場,國內麥價將圍繞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底價呈現震蕩運行態勢,糧源質量以及物流成本將成為政策性糧源出庫的關鍵。在國內陳小麥庫存數量同比高企、且新年度小麥最低收購價明顯低于當前陳小麥市場運行價格的情況下,國內主產區新小麥上市前,麥價面臨的下行壓力較大。
建議持糧主體理性看待國內小麥市場格局,根據所處區域糧源供給能力以及小麥流向、流量,合理制定糧源銷售策略。預計后期國內普通糧源市場機會不大,市場貿易宜采取“以銷定購”策略,把握糧源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