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一個種糧大戶微信群里,大家都在談論今年稻谷最低收購價降低的事情:有人表示這會拉低今年稻子價格,也有人認為不會有什么影響,關鍵看種的是什么品種。
稻谷最低收購價
稻谷最低收購價是2月17日傍晚由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發布的,主要內容是:2017年國家繼續在稻谷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各方面因素,2017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公斤2.6元、2.72元和3元。我們了解到,江蘇沒有早秈稻,以粳稻為主,有少量中晚秈稻。去年中晚秈稻的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138元,粳稻為155元,今年的最低收購價每公斤分別比去年低0.04元和0.1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稻谷最低收購價下調,是2004年國家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以來的首次全面下調。從2008年開始,國家連續7次上調了稻谷的最低收購價,2015年未做調整,2016年僅是早秈稻下調,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價保持不變。
他們怎么看?
“價格下調是預料中的事。”江蘇省宜興市芳莊國家糧食儲備庫主任曹光春說,幾年前就有最低收購價要下調的傳聞,因為那時候國際國內糧價倒掛已經比較嚴重,糧食庫存已經難以消化。但國家為了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保證糧食安全,一直沒有下調最低收購價。但是,由于國際稻米價格處于歷史低位,國產大米與進口大米的價格差距越拉越大,目前國內秈米價格比進口秈米高出50%左右,國內的小麥價格也遠遠高于進口小麥。在這種趨勢下,糧食去庫存變得越來越難,倉容緊張問題一直得不到緩解,長遠來說對糧食生產不是好事。
“我個人覺得,這次最低收購價下調是很謹慎的,下調的幅度很小,不會對糧食生產產生影響。”曹光春說,最低收購價的初衷是為了防止糧食價格暴漲暴跌,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謹慎下調最低收購價,最直接的結果是有利于糧食去庫存,對市場價格影響不大。實際上,近年來最低收購價收購的糧食占比越來越小,大部分還是由市場主體收購的。去年秋糧開始收購時,宜興本地的開秤價每公斤只有2.8元左右,后來漲到3.1元,這都是市場無形之手在起作用。
盱眙縣舊鋪鎮舊鋪村種糧大戶劉萬宏還沒聽說稻谷最低收購價下調的消息,他覺得,畢竟下調的幅度很小,因此不會影響他的種糧積極性。這位流轉了1500多畝土地的農民一直種植晚秈稻,他說,實際上,這些年他收獲的稻子都是賣到加工廠的,每公斤2.6元,比最低收購價稍微低一點,但水分和雜質要求比較寬松,實際上的價格比最低收購價好。“我們這里的種糧大戶基本上都把稻子賣到加工廠的。”他說,只要加工廠有錢可賺,稻谷的收購價就不會被壓低。
溧陽市社渚鎮種糧大戶孫翔說,只要最低收購價這根“杠杠”放在那里,糧食價格是不會有大的波動的,說不準對于農民來說還是好事,因為可以讓更多的農民選擇種植一些優質品種,而優質品種可以賣出好價錢,農民照樣可以增收。這位年輕的種糧大戶以自己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他家流轉了4000多畝土地種糧,早幾年根本不問什么品種,基本上是種子公司賣什么種子,他家就種什么品種。但這兩年不同了,他選擇了南粳系列的稻種,稻子收獲后賣給宜興鯨塘的一家加工廠,每公斤售價3.2-3.3元,比國家最低收購價高出0.1-0.2元。
海安縣米業協會會長劉昌明也認為,最低收購價下調,可以倒逼農民選種優質品種。“道理很簡單,在水分和雜質都達到要求前提下,最低價收購的稻子是不問品種的。”他說,但到市場收購主體那里,價格差別比較大。比如目前海安大米加工企業收購普通品種的稻子,每公斤只有2.92-3元左右,而南粳9108和南粳5055,每公斤3.2-3.3元,比普通品種平均高出0.3元,也比去年國家最低收購價高出0.1-0.2元。實際上,這兩年優質稻谷能賣優價已經逐漸為農民所了解,去年海安縣種植的稻谷優質品種達到40%,而前年只有20%。估計今年最低收購價下調后,農民對優質品種的選擇會更加自覺。“只要最低收購價擺在那里,就像秤上有了定盤星,不用擔心價格會波動。”
江蘇省糧食局一位專家認為,微幅下調最低收購價,可以緩解糧食去庫存壓力,符合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總體要求。目前國內糧食出現結構性、階段性過剩,微幅下調收購價格,與中央一號文件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精神完全一致,既能保持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又能引導農民調整結構。如果種糧朝著綠色和優質的方向轉變,農民的收入不僅不會降,還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