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麥價整體穩中偏強運行,質優糧源“價高量少”,內外麥價價差處于高位。預計后期國內麥市優質優價仍將延續,區域間麥價走勢不一。
一、國內麥市購銷“量價”分化 強麥期價高位回落
近期國內糧源市場購銷有所分化,在國家食品質量安全要求嚴格的背景下,小麥質量成為面企關注焦點。糧源供需格局雖然隨著市場有效供給增強以及糧庫等持糧主體出貨力度加大有所緩和,但質量達到要求的小麥數量較少,使得麥價差異較為明顯。持糧主體糧源庫存成本較高,使得面企糧源采購成本控制難度較大,但面企糧源采購的選擇性增強。據市場監測,截至11月中旬,江蘇徐州沛縣地區普通新麥市場收購價2500元/噸;安徽宿州蕭縣地區普通新麥市場收購價2500元/噸;山東菏澤東明地區普通新麥市場收購價2620元/噸;河南商丘永城地區普通新麥市場收購價2520元/噸;河北邢臺柏鄉地區普通新麥市場收購價2620元/噸。截至11月18日,鄭州商品交易所強麥1701合約期價報收于2880元/噸,較11月11日的2894元/噸,下跌14元/噸,跌幅0.48%;期間最高價2939元/噸,最低價2821元/噸;強麥1705合約期價報收于2905元/噸,周比上漲13元/噸,漲幅0.45%。
二、小麥拍賣成交維持高位 投放節奏備受市場關注
11月15日小麥拍賣市場呈現“量增價漲”格局,投放糧源數量260.93萬噸,實際成交數量20.62萬噸,平均成交率7.90%,周度成交均價2506元/噸。相比之下,11月8日小麥投放數量264.3713萬噸,實際成交量18.9736萬噸,周度成交均價2500元/噸。上年同期僅成交0.1833萬噸。從主要區域成交情況來看,江蘇地區成交8.9703萬噸,安徽地區成交2.8285萬噸,河北地區成交3.233萬噸,河南地區成交3.1921萬噸,山東地區成交1.4892萬噸。11月16日進口小麥投放數量6.7966萬噸,實際成交量2.5581萬噸,周比下降1.6304萬噸,周度成交均價2505元/噸;其中廣東地區成交2.1316萬噸。魯冀地區在流通市場糧源供給不足且價高的情況下,小麥成交率不高凸顯出投放糧源質量難以有效滿足用糧主體的需求。
三、國際麥價低位有所反彈 內外麥價價差處高位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11月份全球谷物供需簡報顯示,2016年全球谷物產量預計為25.71億噸,比上年增長1.5%或3900萬噸;其中2016年全球小麥產量預計為7.467億噸,比上年增長1.7%,比上月預測值高出1%或430萬噸。印度政府官員稱,政府已經決定把2017年國產小麥收購價格提高100盧比,調整后的收購價格為每100公斤1625盧比,約合23.98美元。據伊朗食品協會秘書長Kaveh Zargaran稱,伊朗計劃加大小麥出口力度,清除在政府自給自足政策支持下造成的過剩供應,這將允許伊朗出口300-400萬噸小麥。目前俄羅斯冬小麥播種結束,產量前景樂觀。Informa預計2017年美國各種小麥總種植面積為4726.5萬英畝,若預測成真,則將是1919年美國農業部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自國慶節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持續貶值,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雖一定程度上增加小麥進口成本,但進口小麥性價比優勢仍較為明顯;但國內小麥進口實施配額制,向私營買家分配10%的配額,這難以有效滿足其加工需求。截至11月18日,美國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美軟紅冬小麥12月合約期價報收于407美分/蒲式耳,較11月11日的403.25美分/蒲式耳,上漲3.75美分/蒲式耳,漲幅0.93%;期間最高價410美分/蒲式耳,最低價392.5美分/蒲式耳。截至11月中旬,12月交貨的美國2號軟紅冬小麥FOB價格為167.9美元/噸,到國內口岸完稅后總成本約為1644元/噸,比去年同期下跌258元/噸。
四、關注小麥拍賣投放及成交情況
由于國內小麥市場價格已達到甚至高于拍賣采購成本,拍賣將成為后期市場供應的重要渠道,拍賣方面任何調整都會對流通市場產生明顯影響。11月22日江蘇地區開始投放2015年產小麥。隨著小麥拍賣投放力度加大,無論是糧源投放數量,投放年份結構還是投放區域方面,市場有效供給能力增強。預計國內麥價整體將圍繞拍賣采購成本區間波動,但因拍賣小麥存在區域間及品種上的結構性矛盾,這也將使得拍賣與市場之間的博弈加劇。在面企糧源質量控制嚴格的情況下,部分區域持糧主體的“銷售難”與用糧主體的“采購難”格局并存。預計后期小麥因內在品質的差異,其市場購銷“量價”仍將延續分化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