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街菜場,一位本地菜農挑著兩筐自己栽種的蔬菜趕來,剛擺好了攤,立即被“馬大嫂”們圍了一圈,十來斤本土白黃瓜瞬間被搶購一空。
青黃瓜、杭州紅茄、蘭州包菜……走進菜場,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外來蔬菜,而老蘇州本熟悉的本地白黃瓜、牛角茄則難覓蹤影。因為吃口、產量、價格等因素,大量本地蔬菜被外來蔬菜取而代之,不過很多老蘇州,似乎對傳統的本地蔬菜依然情有獨鐘。
菜場里傳統本土菜難覓蹤影
昨天一早,記者來到葑門橫街菜場,在菜場的入口處,一位市民正蹲在一個本地菜農的菜攤前,挑選黃瓜。挑好兩根黃瓜后,市民一邊付錢一邊告訴記者,他常來這個攤位買黃瓜,這位菜農是東山人,他賣的黃瓜都是自家種的本地黃瓜,感覺比較放心。
走進橫街菜場,記者在一個蔬菜攤位上看到,這里出售的黃瓜分為兩種,一種是和菜農出售的一樣的本地白黃瓜,另一種是青黃瓜。攤主林師傅從事蔬菜生意好多年了,他告訴記者,兩種黃瓜價格相差很大,本地的白黃瓜售價高達每斤5元左右,而青黃瓜的售價只有本地黃瓜的一半,價格在每斤2.5元左右。據林師傅介紹,主要是因為白黃瓜的產量比較低,所以價格高出青黃瓜很多。盡管兩種黃瓜的售價相差很大,但市民還是偏向購買本地產的白黃瓜,一般都是白黃瓜先賣完,然后市民才會挑選青黃瓜。“白黃瓜的吃口不太好,不像青黃瓜那樣口感鮮嫩,水分足,而且賣相也無法和色澤青翠的青黃瓜相比,但是市民就是喜歡這些本地品種。”林師傅笑著說。
但是,因為產量、價格等因素的制約,很多本地蔬菜現在已經難覓蹤影。比如本地白黃瓜,在很多蔬菜攤上都難得一見,只有在一些本地菜農的攤販上才能見到。再比如以前老蘇州經常選購的牛角茄現在菜場的攤販就很少有賣,取而代之的是皮薄、吃口好的杭州紅茄,價格在每斤2.5元左右。據林師傅介紹,他攤位上的杭州紅茄每天都要賣出80余斤。
老蘇州越發懷念本土蔬菜
“本地冬瓜這兩天是兩塊五一斤,家里人都愛吃,我幾乎天天要來買。”昨天一早,橫街社區居民項建華來到橫街菜場買菜。“剛上市的時候好像是6元一斤,后來變成4元一斤,到現在的10元四斤。”項阿姨說,按照她以往的買菜經驗,天氣炎熱,近期本地冬瓜上市量明顯增長,預計后期價格還將繼續回落。
常年負責家中買菜“業務”的項阿姨告訴記者,她就十分偏向購買本地蔬菜,因為新鮮,她告訴記者,以黃瓜為例,雖然本地黃瓜的吃口和賣相都不如青黃瓜,但本地的蔬菜品質鮮嫩,食用放心。外地的蔬菜運到蘇州怎么也要花上幾天的時間,天氣這么炎熱,總讓人不放心。哪怕價格貴一點我也能接受,還是喜歡買本地蔬菜。”“
項阿姨告訴記者,現在不少本地蔬菜都很難找到了,都被大量的外來品種所取代。比如她從小吃到大的本地牛角茄,現在就很少有攤販賣了,都改賣杭州紅茄了,不可否認杭州紅茄確實吃口好,但她還是很懷念本地牛角茄的味道。
大量外來品種逼迫本土菜“退市”
這幾年,全國各地的蔬菜貨源大量涌入蘇州,如福建土豆、尖頭包菜,海南冬瓜,上海有機花菜,浙江白菜、茭白、萵苣,云南球蔥等等。不少品種,如廣東大青皮冬瓜、杭州紅茄等,甚至都引到本土種植。這極大豐富了市場蔬菜品種,也豐富了市民的餐桌。蘇州市蔬菜研究所位于金閶新城,該研究所特級農藝師董建明告訴記者,翻開蔬菜研究所編寫的《蘇州旱生蔬菜品種集》,發現蘇州本土有著不少的蔬菜品種,譬如白黃瓜、牛角茄、粉皮冬瓜等。但是,由于這些本土蔬菜品種產量低、抗病蟲害的能力低,甚至吃口也不是太好,所以,這些品種很少有規模種植,市場上難得一見也就不足為奇了。他說,像本土的牛角茄,現在就難得一見,哪怕后來雜交的本土的蘇崎茄也鮮有蹤跡了,市場上則被外地品種,如杭州紅茄等“充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