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6月下旬,全國普遍蔬菜價格下降,東莞,深圳,上海下降尤其嚴重,對于蔬菜價格下降的原因,金隆市場部負責人員總結導致蔬菜價格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鄰居賺了錢 農戶盲目擴種
2015年4月全國大蔥滯銷成災,山東和河南地區大蔥低到兩角,連工人工資都付不起,而這一切都源于2014年大蔥的好行情。同理,目前蔬菜普遍滯銷也源于春節過后蔬菜價格居高不下的好行情。
所以建議農戶在種植前,要對周圍的市場做一個大體的判斷。如果某種產品去年行情好,導致今年整體種植面積擴大,那么應該適當的減少這種產品的種植,避免風險。
2、小農經濟下農戶被動營銷為主
當市場行情不佳時,批發商采購熱情降至冰點,種植戶一旦喪失了原有的銷售渠道,便會無從下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新農人提供的新的銷售渠道,變被動為主動,積極聯系采購商,從一畝田平臺的數據來看,利用互聯網資源銷售農產品,不僅可以縮短銷售時間,還可以帶動周邊地區相同產區的銷售進度。
今年海南文昌西瓜滯銷期間,不少瓜農均表示,市場信息的的缺失讓他們吃了大虧。滯銷給瓜農們帶來的思考,不少瓜農接觸到了電商等全新的銷售方式和渠道,打開了眼界。
3、低端蔬菜滯銷概率大
在人們的印象中,白菜和卷心菜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滯銷。低端蔬菜更容易出現滯銷,這并不是偶然因素。門檻低,種植技術簡單,管理成本低,產量大成為種植戶的首選。所以當白菜、蘿卜等蔬菜因獲得相對豐厚的利潤后,農戶種植積極性遠高于管理相對較難的豆角和茄子等蔬菜。
據統計,低端蔬菜發生滯銷的概率在70%以上,產品單一,市場競爭力差是滯銷的主要原因。
4、市場整體行情不佳
對于批發商來說,買漲不買跌是行業里不成文的規定。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當一種蔬菜價格持續上漲時,一旦買進后,意味著未來的升值空間和收益都是很大的,所以在蔬菜價格上漲的同時,搶購現象經常發生。但蔬菜價格下滑時,買進和賣出間的差值就意味著虧損,所以批發商不愿意買進更多的農產品時,農戶手中的貨源也就很容易發生滯銷。
2016年6月全國普遍出現的蔬菜滯銷現象,直接原因就是蔬菜價格的普遍下滑。據數據顯示:近期全國主產區白菜平均價格已經下滑至0.2元/斤,甘藍價格下滑至0.18元/斤。所以,在整體行情不佳的大環境下,農戶應選擇主動出售產品,而不應該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