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歐美五大農機企業、日本三大農機企業、韓國三大農機企業均在我國建廠,由于這些跨國企業的產品質量好、使用可靠性高,受到了我國用戶歡迎,出現了部分產品獲得高額政府補貼,壟斷市場的局面。我國高端農機市場被國外壟斷,面對此種情況該如何破解呢? 、
中外農機工業發展差距大
目前,我國70%以上的高端農業加工設備和大型農業機械裝備依賴進口,且我國大多數農業機械的產品只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總體發展水平。我國農機工業的發展水平仍令人擔憂,其發展亟須加大"馬力".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正處于繁榮發展期。2011年,切草機、收割機等、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4.8%比2002年增加22.5個百分點,近10年的增長水平超過了之前33年的總和。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機工業產品的總體技術水平還比較低,農業裝備結構不夠合理,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其差距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我國農機產業集中度很低,小企業多,規模以上的企業少。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農業裝備制造國,現有的農機企業近萬家,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大概有1800多家,但規模以上農機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僅相當于美國約翰迪爾公司一家企業的總產值。此外,具備創新與研究能力的企業大概還不到200家,僅占規模企業的10%.
二是雖然農業機械總量大,但小型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在動力方面,目前國產大馬力拖拉機主要集中在90~120馬力,而國外的大馬力拖拉機已達到500馬力以上。其中動力機械多,配套機械少,國外農機具配套比一般為1:4我國農機化水平較高的省份也就1:1.64.
三是大部分農機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很少,原始創新乏力,自主研發能力弱,制約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在農機領域,國內企業授權專利只占9.5%在絕大部分領域很少擁有自己的關鍵技術。
高端農機市場被國外壟斷
2004年,我國出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當年中央財政補貼資金為0.7億元,到2013年時,補貼已達到217.5億元。在農機補貼政策刺激下,我國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由2003年的33.5%上升到2012年的57%農機工業產值由2004年的823億元,提高到2012年的3382.4億元,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20%以上。
雖然行業發展速度較快,但國內農機企業由于發展起點低,技術和產品與國外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比如,在相關試驗數據的儲備和積累方面仍然落后于國外,基礎零部件與國外的差距,則影響了整機的研發水平,而如果都選擇國外的基礎零部件,則不僅會導致整機成本的上升,而且會像汽車和工程機械等行業一樣在關鍵零部件方面受制于人。"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洪暹國說道。
此外,國外的農業機械分類較細,可以說有什么樣的作物,就有什么樣的機械。相比之下,國內農業機械同質化的現象則較為嚴重。
而農機市場又是個開放的市場,這就使得本土企業一直遭受跨國農機巨頭的擠壓。
洪暹國告訴記者,目前歐美五大農機企業(迪爾、紐荷蘭、愛科、道依茨法爾、克拉斯)、日本的三大農機企業(久保田、洋馬、井關)、韓國的三大農機企業(大同、東洋、樂星)等均已在我國建廠,生產熱銷的大馬力拖拉機、半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機、插秧機,幾乎控制了這些產品的市場,價格遠遠高于國內產品,利潤率高達20%以上。
同時,由于這些跨國企業的產品質量好、使用可靠性高,受到了我國用戶歡迎,出現了部分產品獲得高額政府補貼,壟斷市場的局面。
日本久保田公司生產的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占我國市場的70%以上,2011年其銷售收入達到30億元,進入我國農機工業前五名。前幾年,由于一些地方補貼向其傾斜,該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
如何破解?
洪暹國表示,要想與這些外資企業競爭,需要本土企業加強創新和提高研發水平。
然而,我國農機企業利潤率一直很低,只有3%~4%此外,國家對農機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也不夠,因此高端農機突圍困難重重。
"外資企業的加速進入使我國農機企業處于競爭的劣勢,亟須國家給予政策的支持,否則國內很多企業難以為繼。"洪暹國說。
據了解,上述現狀也引起了工信部的重視,其正與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等部門就支持高端農機產品研發的方案進行探討。
洪暹國向記者提供了與上述方案相關的資料。一份名為《加快高端農業裝備自主研發提升農機制造水平》的建議稿中有如下建議:中央財政拿出相當于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5%設立農機科研創新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機關鍵零部件和重點新產品研發項目,工業主管部門和財政逐步按部門共同對項目和資金進行管理,支持企業的農機科技創新。
此外,這份建議稿還建議,國家應加大對農機工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按中央農機購置補貼金額的5%~10%設立"農機工業發展專項資金"集中國家的力量重點支持重大產品的技術突破和優勢企業的形成,促進農機行業的調整與振興。
農業機械廣闊的市場前景,也使得那些在行業下行壓力之下尋求出路的企業"蠢蠢欲動".
據了解,包括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徐工集團、吉利集團、北汽集團等在內的工程機械和汽車企業正積極向農機領域進軍。
在鄭宇潔看來,未來國內農機市場的細分領域,如大功率、大馬力農業機械等頗具市場前景。另外,除了農田作業機械類,養殖、林果、畜牧業等方面的機械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值得這些企業把握。
而在洪暹國看來,這些企業的進入,無疑給中國農業機械高端市場的突圍帶來新的希望。"建議這些企業不要再走中低端產品的道路,而是做一些高端的產品,和國外企業競爭,從而提升國內農業機械的技術實力。"洪暹國說。
市場是農機工業發展的根本,2013年農機市場發生變化,新需求拉動明顯,大型拖拉機、玉米聯合收割機、大型配套農機具、畜牧機械、精深農產品加工設備等形成高端產品的新興市場,促進行業持續穩定發展。當下,需要農機行業加強科技創新,加大"馬力"搶回主動權,實現農機行業的升級轉型,成為農機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