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主產區新麥上市時點漸趨臨近,市場主體對陳小麥的購銷興趣將逐步轉移至新小麥收購市場,預計后期天氣及政策將決定國內主產區新麥價格運行空間,政策價仍將是價格“天花板”,價格將進一步反映麥市供需關系。
陳麥高位運行時間空間縮窄
2004~2014年,國內小麥總產從9195萬噸增加到1.3億噸,增產3805萬噸;2006~2015年小麥產量連續超過1億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小麥產量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小麥總產量1.3億噸,同比增長3.32%。國內小麥連續12年豐產使得其有效供給能力明顯增強,而近年來制粉需求增速放緩,加之飼用需求大幅下降,使得國內麥市供需總量趨于寬松。
主產區托市收購的連年啟動,導致國內麥市庫存中政策性糧源占比明顯增加。自2006年國內主產區啟動小麥托市收購預案以來,2006~2015年(除2011年主產區未啟動托市),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6個小麥主產區全部或部分啟動托市收購,累計收購托市小麥數量占其間小麥產量的22%左右。
由于國家臨儲小麥價高,導致其去庫存進程緩慢。截至5月上旬,國家臨儲小麥(含2015年臨儲小麥)剩余庫存數量為3856萬~3956萬噸,同比高1889萬~1989萬噸。其中,江蘇地區816萬噸,同比高494萬噸;安徽地區918萬噸,同比高371萬噸;河南地區1831萬噸,同比高881萬噸;湖北地區200萬噸,同比高54萬噸。
國內流通市場糧源數量階段性同比大降,有力支撐國內陳麥市場行情高位運行。截至5月上旬,國內主產區2015年產普通陳小麥市場價格整體運行于2400~2600元/噸,加工需求疲軟以及新麥上市時點趨近,使得陳小麥高位運行的時間及空間明顯縮窄。
政策價仍將是麥市“天花板”
2015年夏糧收購自5月26日主產區相繼啟動托市,至9月30日托市收購結束,政策支撐作用明顯弱化,“買方”市場氛圍濃厚,市場化主體入市收購積極性不高,購銷活躍度同比下降,市場價持續低位運行。2015年托市小麥收購數量2079萬噸,比上年減少455萬噸,降幅17.96%。
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對于糧源投放結構、拍賣底價是否調整,以及2017年主產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預期,均將對市場化收購力度產生影響。今年夏糧收購期間市場價與政策價仍將并存,政策價仍將是新麥收購價格的“天花板”。
飼料糧價弱拉低替代成本
2015年由于國內玉米市場價格大幅下行,且大麥、高粱等替代品進口勢頭強勁,飼料加工企業對小麥即便是低價的不完善粒超標小麥采購積極性也不高。新小麥質量參差不齊,使得流通市場糧源數量下降速度緩慢,大量糧源滯留在流通市場,尤其是質差小麥數量難以有效下降,減緩了托市收購進度。目前國內主產區新麥生長步入關鍵期,天氣對新麥的產量、質量影響成為市場主體關注的焦點。
據全國農作物病蟲測報網監測和專家會商,受強厄爾尼諾影響,預計2016年小麥赤霉病等主要農作物病蟲發生將明顯重于常年。目前國內主產區小麥個體偏弱,群體相對不足,長勢難以企及去年同期,這種情況在河南、江蘇等省份表現尤為明顯。
后期天氣若不出現重大變化,在新麥產量、質量較為正常的情況下,小麥難有飼用替代空間;若出現異常天氣,則質差小麥因難以滿足制粉需求,且飼料糧價格處于低位,市場價格將明顯下跌,以流入飼料加工企業,天氣因素將決定國內主產區新麥收購價格的市場底部。
價格將進一步反映供需關系
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6-2025)》預計,今年氣象年景總體偏差,冬小麥苗情不如去年。2016年我國小麥產量預計為13010萬噸,同比略減10萬噸左右,可能出現自2004年至今12年來的首次減產。
內外價差處于高位及下游成本難以有效傳導所形成的價格仍處于高地,庫存數量高企以及產量增長大于需求消耗所形成的倉容壓力,消費升級所帶來的品質提升以及重產量輕質量所形成的品種結構矛盾,使得今年夏糧收購形勢整體不容樂觀,“買方”市場氛圍將較濃厚,天氣因素對新麥產量、質量的影響以及政策執行力度對夏糧收購形勢的影響較大,市場價與政策價的價差或將明顯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