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工作的張先生發現了公司旁邊一家面館的細微變化——以前免費提供的蒜瓣沒有了。“蒜太貴了啊!”店老板解釋說。
菜價高漲,關乎民生。公眾不僅關心,菜價為何漲價、何時能回落,更關心有關方面應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避免類似的漲價幅度日后再現。《工人日報》記者帶著問題,深入蔬菜原產地農貿市場、銷售地批發市場和社區菜市場,跟蹤蔬菜從供應商、銷售商再到百姓餐桌的各個環節,尋找答案。
蔬菜產地
當地人吃的也是“高價菜”
囤貨惜售導致菜價被抬高
山東省,一直是京津兩地的重要蔬菜主產地。山東省濟寧市,被稱為是“大蒜之鄉”。該市僅金鄉一縣,就出產了全國四分之一的大蒜。
4月17日,記者來到當地最大的農貿批發市場——位于濟寧市兗州區的息馬地農貿市場,走訪若干家攤位,發現新蒜的價格為每公斤10元,老蒜的價格則在每公斤13元到16元之間。幾家蔬菜攤位相隔不遠,雖然蒜的價格有差別,但總體都保持較高的價位。
“我的菜都是從息馬地市場批發過來的。”當地烏龍街一處蔬菜店老板郭師傅告訴記者。他透露,息馬地的賣家大多是從周邊的蔬菜產地批發過來,而他從這些賣家手中買菜之后,再進行二次批發。以蔥、蒜為例,他的大蔥進價每公斤7.2元,賣價為每公斤8元~9元;老蒜進價每公斤11元,賣價為13元~14元。
相比之下,即便是蔬菜產地,當地其他蔬菜價格同樣也不低,記者走訪發現姜每公斤約6元,豆角每公斤11元,西紅柿每公斤7元。
在息馬地市場做蔬菜批發生意的王女士告訴記者,蔬菜價格過高原因是季節和時令。當地菜農趙先生說,“尤其是前段時間,好多菜都是大棚溫室的,價格肯定要高。等過了‘五一’,地里種的蔬菜都上了市,菜價自然而然就會降下來。”
但是,季節與時令,依然無法解釋蒜價的高漲。2014年大蒜市場零售價為每公斤4元,2015年為5.6元,而今卻已到兩位數,漲幅可見一斑。而上一次“算你狠”出現在2011年,當時大蒜價格為每公斤12.5元,但之后很快就跌到成本價,種蒜的農戶并未因此獲利,獲利者主要是炒作商。
有業內人士分析,雖然產量下降、市場供求是這波“蒜你狠”行情的決定性因素,但其中也不乏投機者的推波助瀾。部分投機蔬菜經紀人鉆營在諸如大蒜之類的經銷鏈條,通過囤貨、鼓動菜農惜售等方式減少蔬菜市場有效供給,從而抬高菜價,伺機牟利。
批發市場
蔥不賣,已經有人全包了
氣候因素導致區域性減產
“那天在市場買菜,我問老蒜多少錢,商戶說8元一斤,我隨口一句‘這么貴’,商戶直接白了我一眼。”家住天津市南開區的劉女士向記者抱怨,這兩天蒜價實在是太高了。不僅蒜價,最近一段時間天津菜價也普遍較高。
對于北京市而言,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數字,2000多萬市民,每天在吃上面要支出超過5億元。而由于環境影響和城市建設因素,這座城市的蔬菜產量正在下降。今年1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8萬噸,瓜果類產量0.6萬噸,同比下降15.5%。
而京外蔬菜進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是最大的集散地。4月17日本報記者在實地探訪時發現,對比產地蔬菜,新發地蔬菜批發價依然很高:大蔥的批發價格為每公斤8元到10元之間;大蒜批發價則在每公斤12元到14元;姜的批發價為每公斤10元左右。當記者走到新發地一家賣蔥的攤位詢問價格時,攤主告訴記者,“不賣,已經有人全包了。”
除了蔥姜蒜等近期漲幅明顯的品種外,蒜薹、西紅柿、土豆、豆角等品種價格同樣很高。在新發地批發市場,蒜薹批發價為每公斤5元到7元之間;土豆為每公斤6元;豇豆為每公斤5元到8元。
有氣象專業人士表示,氣候因素是導致蔬菜上漲因素之一。今年1月中下旬強寒流侵襲,南方地區蔬菜減產嚴重,導致供給吃緊。3月7日至13日,我國大范圍雨雪天氣,同時讓蔬菜類產品供給緊張的情況更加嚴峻。
這樣的情況,使得蔬菜產量本該豐富的南方,價格也不斷高企。以上海市郊每公斤蔬菜批發均價為例,今天1月、2月、3月、4月上旬,價格分別為3.98元、5.11元、2.92元、2.28元,而去年同期分別為2.61元、2.39元、2.07元、1.77元,同比上漲分別達52.5%、113.8%、41.1%、28.8%。
百姓餐桌
炒盤土豆絲都要“掂量”
居民果蔬需求量在增加
4月17日,記者抄下了北京不同區域菜市場的價格。當日,記者在市區內某大型超市內發現,大蔥每公斤16元;大蒜每公斤16元;生姜每公斤12元。而在規模較小、購買更方便的社區超市,價格則更貴,大蒜每公斤18元,姜每公斤達到14元。
從批發市場到百姓餐桌,菜價又漲上一個新臺階。在新發地批發市場,蒜薹批發價為每公斤5元到7元之間;土豆為每公斤6元;豇豆為每公斤5元~8元。在位于北三環附近的一家物美超市,蒜薹零售價為每公斤14元;土豆每公斤8元;豇豆每公斤10元。
“我昨天買了一棵蔥、一個土豆,總共花了9元!去年冬天在菜市場,10元錢我買了一捆大蔥!”在牡丹園菜市場,前來買菜的徐先生感慨,“現在,炒盤土豆絲都要‘掂量掂量’。”
受到菜價沖擊的,還有餐飲業。“原先還送開胃小涼菜,現在已經取消了,蘿卜白菜這種過去最便宜的菜,現在都貴了。”經營一家烤肉店的李先生告訴記者。而記者在不少餐飲店發現,手撕包菜、干煸四季豆等素菜價格,有時不比葷菜便宜。
城鄉人口流動性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使得城鎮居民的果蔬量需求在增加。 國家發改委與農業部曾發布《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20年中國蔬菜總需求量為5.9億噸,比2010年增加8950萬噸。為此,全國蔬菜播種面積要基本保持穩定,單產水平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2020年達到2500公斤/畝以上。
生活水平提高了,居民菜盤子里的蔬菜種類也在增加,這使得城市蔬菜的供應地不再局限于周邊省市。以北京市為例,今年1月20日到3月20日,參與進京蔬菜保供的省區市有13個,不僅有周邊的天津、河北、內蒙古和山東,還有廣西和海南。
未來價位
部分蔬菜價格回歸理性
降低多環節成本需措施
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相關負責人陳先生透露,從上周開始新發地市場蔬菜的加權平均價出現連續下降的態勢。
他給記者的一份數據顯示:4月15日,新發地市場蔬菜的加權平均價是每公斤3.27元,比4月8日的3.51元下降6.84%。周環比明顯下降,上周末同比漲幅大幅收窄。
上周內蔬菜的最高價每公斤3.57元(4月9日),周環比下降1.38%;上周內的最低價每公斤3.27元(4月15日),周環比下降6.84%。上周的最高價出現在周前期,最低價出現在周后期,周內菜價是連續下降的。
陳先生說:“主要是近期北方產區蔬菜開始大量上市,正在擺脫對南方產區的依賴。南方產區目前的供應仍然偏緊,但對北方產區的影響正在減弱。”
蔬菜零售商藺女士告訴記者:“最近綠葉蔬菜價格明顯下降,特別是菠菜、芹菜、油菜等。以油菜為例,原來零售每斤3元,現在降到1.5元了。”
專家建議,此次蔬菜價格瘋漲,提醒政府職能部門要用互聯網思維解決蔬菜生產存在的一些問題,有效利用大數據,準確預測和判斷未來的蔬菜生產情況。同時建立覆蓋主要蔬菜品種的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機制,對種植面積、產量、交易量、庫存量及價格等進行及時有效的監測,強化對蔬菜生產、流通和價格走勢的分析預警。
與此同時,也要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增加蔬菜抗自然災害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蔬菜儲備機制,應對惡意囤積居奇;降低蔬菜流通成本,杜絕運輸、批發等環節的壟斷,降低菜農種植環節的成本。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石良平認為,菜價高漲背后是更深層次的供給側失衡。“對農產品的適度保護,是各國的共同準則,但相比之下,我們的農業生產方式還較為落后。直接表現為農產品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更高,這也倒逼傳統生產方式的創新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