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大陰線仿佛要把價底打穿,一根大陽線仿佛前一天什么也沒有發生過,這就是本周強麥期貨市場的真實表現。長長的影線上下翻飛,價格起起落落太快,讓人應接不暇。
近強遠弱表現明顯
在“政策為王”的時代,政策變化的預期無疑成為期價大幅波動的導火索。今年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是今年糧食工作的重點之一,再次強調這個概念也引發近期市場的強烈反響。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補貼改革等正在積極推進,其中玉米價格改革方案將在全國“兩會”后盡快推出,趕在春耕之前。如果玉米的體制改革出了臺,小麥和稻谷的改革不跟上將會導致比價關系混亂,進而糧食供求的平等結構矛盾就會更加突出。市場參與者對小麥政策的猜測以及對遠期行情的擔憂使得強麥期價近強遠弱表現明顯,也讓沉寂已久的強麥市場成交放量。
市場供給依然充裕
放眼世界,由于全球小麥庫存充裕,同時美元強勢限制對美國小麥的需求,國際麥價繼續走低,據統計,CBOT近月合約2月份跌幅超7%,為11個月以來最大月跌幅,3月初更是跌至6年來的低位。隨著美麥價格持續下跌,其與國產小麥的價差再次擴大。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1月我國進口小麥數量24.1429萬噸,同比增長226.35%,進口均價247.5美元/噸。
在國內優質小麥需求相對強勁的背景下,國內外小麥價差維持高位將刺激小麥進口增長。此前,陳錫文曾表示,不能用行政或強制手段將進口玉米拒之門外,必須要讓國內價格能夠與進口玉米進行抗衡。
此番解讀對玉米期貨市場引來一輪不小的拋售,而對于小麥市場而言,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方向性的預期引導。
當前我國很多糧食品種庫存相當龐大,政策大方向是去庫存,但是去庫存有一個過程,需要把握好節奏。雖然國內小麥庫存在絕對數上無法與龐大的玉米庫存相比,但對于小麥市場而言,仍然是一把高懸的利劍。由于國家臨儲小麥無價格優勢導致拍賣不暢,制粉企業更偏向于市場糧源的采購,政策性小麥長期呈現低迷態勢。市場數據顯示,當前2014年國家托市小麥仍剩余1850萬噸左右,再加上2015年收購的,單單國家臨儲小麥庫存就高達3900余萬噸。如果后期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底價不下調,預計短期內這一局面仍難以改變,低成交水平將繼續維持。3月已至,節日氣氛逐漸消退,小麥市場將處于國家臨儲拍賣、各級儲備輪換數量增加、貿易商出庫積極等供給充裕期,對短期市場形成一定供應壓力。
消費需求受到抑制
需求方面,國內小麥市場已然陷入需求不佳的周期。我國小麥加工行業產能明顯過剩、下游產品價格低迷、產業鏈短、利潤率低、開工率低是當前的實際情況。年后雖然面粉企業陸續開工恢復生產,但粉廠整體開工率不及常年,從整體情況來看,大型面粉加工企業80%~90%開工率甚至滿機運行,而中小型面粉加工企業平均開工率只有40%~60%,差異較大。隨著近幾年小麥、玉米價差的擴大,加之替代品高粱、大麥等進口量增加,飼用小麥消費數量已受到明顯抑制。
作為“靠天收”的小麥,生長期的實際狀況對于收獲結果至關重要。有農業專家分析,今年冬小麥苗情是近幾年較復雜的一年,目前苗情基礎差于上年同期,尤其江淮地區晚播麥個體偏弱、群體不足;從冬小麥一類苗比例來看,11個小麥主產省的比例同比下降5.1個百分點。當前,正值主產區冬小麥返青起身期,在新消息相對缺乏的時期,如有倒春寒及病蟲害等情況突發,或能引起市場關注,從而反映到盤面。
總之,強麥雖然是個小品種,但它仍是小麥落在期貨市場的一種“投影”,是投資者心理和意識的反映。在短期供應相對充裕、需求不佳和政策支撐弱化,以及玉米市場空頭氛圍濃厚的大背景下,小麥市場整體走暖實屬不易。由于強麥需求相對強勁,與普麥相比價格或將表現得相對堅挺。后期市場需關注小麥生長關鍵期天氣、各持糧主體糧源出庫進度和力度,以及小麥、玉米等相關政策變化情況對市場的影響,及時規避市場及政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