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變化影響本地蔬菜產銷前景調查之一
連日來,北京市順義區自產大路菜面臨價格不斷走低的窘境,尤其是靠單打獨斗種菜的小散菜農,受傷最深。他們無論依靠菜販上門,還是自己將菜運到集市上零售,即便已經自降菜價,也無法解決蔬菜滯銷問題,導致大量蔬菜爛在地里。
商販三天沒上門,菜爛在地里
“自己種的小白菜,8毛一斤。”昨天(18日),順義區高麗營鎮西馬各莊村農貿市場里,菜農袁軍平賣力地吆喝。他說,他的老家在邯鄲,兩年前他以每棚3500元的價格租了3棟大棚。
在袁軍平的3棟大棚中,種有菜心、小白菜、茼蒿等。“往年到了夏天菜價才是最低,冬天菜價通常會上漲。”袁軍平說,去年冬天,菜價漲到了每公斤4元以上,雖然租地成本高了,但還能小賺一筆。今年冬季,菜價持續走低,再加上連續陰天,長期與袁軍平合作的收購商已3天沒來他家收菜了,大量的蔬菜就爛在地里。
“因為菜賣不出去,收購商已4天沒給我結賬了,以前都是一日一結。”為維持基本收入,袁軍平只好將地里快要爛了的蔬菜挑出好的,每天下午自己拉到西馬各莊市場和石門批發市場零售,“茼蒿去年這時候每公斤能賣9元,如今只能賣4元。”
袁軍平只是在京郊種菜的小散菜農的一個代表,據記者了解,不僅在順義,平谷、房山、延慶等其他區縣同樣遭遇如此境遇的小散菜農也不在少數。
要不是年齡大了,決不種菜
記者在調查中還獲悉,將大棚租給袁軍平的項春生,其實不是順義本地人,而是河南三門峽人。2012年初,老項從老家來到西馬各莊村,以每畝3000元的價格從當地村民中流轉了55畝地, 投資200萬建成40棟大棚,再以每棟大棚3500元的價格租給其他外來菜農。今年,項春生將大棚租金漲到了4000元。袁軍平算了筆賬,每棟棚一個冬季的蔬菜產量是1000多公斤。如茼蒿,每棚才賣1400元,除去租金、種子、化肥、農藥、水電費和人工費,就得虧本。
老袁表示,如今種地尤其是按照常規種大路菜,真的很難掙錢了。如果不是他自己年齡大了,決不選擇種菜,而是搞別的行業。
菜販收菜“論堆撮”,看走眼就得賠
地頭菜滯銷,大型蔬菜批發市場的菜價如何?記者走進北京新發地市場探訪。一位長期做收菜生意的邵姓菜販告訴記者:“批發市場的菜價也不咋地,最近持續走低。”該菜販說,比如通州的生菜、房山的菜心,他給菜農的價不再按重量收菜,而是整棚包收,每棚1000至2000元不等。即便如此,他將菜運到新發地出售,除去成本,每棚利潤不過百元。
邵姓菜販說:“菜農叫苦,我們也掙不到錢。整棚收菜,就像‘論堆撮’,稍微看走眼,就得賠錢。”
新發地市場統計部主任劉通解釋稱,今年菜價比去年低。以小白菜為例,去年同期小白菜每公斤能賣到7元,而最近基本維持在3.5元至4.8元之間。菜價下跌的主因是,全國各地蔬菜迎來大豐收,新發地市場的菜主要來自河北、山東、內蒙、海南等外埠,本地的菜占比不足一成,不成規模的散戶種菜,很容易受到菜價變化影響。另外,北京地區勞動力、農資、土地租金等成本遠高于外埠,同樣的菜賣同樣的價,本地菜很難拼過外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