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圖片瀏覽完畢

重新瀏覽
推薦圖片
1 / 2

甘肅天水:農業園里種出“循環經濟”經

日期:2015-05-12     點擊:303    評論:0    查看原圖












  循環經濟是指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物質循環為基本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傳統線性增長方式的根本變革。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現代農業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是以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為指導,運用生態工程和系統工程,以資源循環利用為主,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主要目的,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統一的農業發展模式,以達到有效保護耕地,節約資源,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和諧發展,提高城鄉生態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的目的。
 
  在天水市麥積區中灘鎮,有一大片美麗的現代農田,它如同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鋪展于天地之間。這里是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園區創建了自成體系的循環經濟模式,被省政府確定為甘肅省十大循環經濟模式之一和甘肅省十大循環經濟典型推廣案例。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4月21日,記者來到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只見這里方圓十余里田疇交錯、路渠縱橫,種植園里各種新鮮果蔬招人眼熱口饞,靜謐潔凈的現代化養殖場令人賞心悅目。最讓人叫絕的是,種植園與養殖場看似分離卻又相互依存,種植園里的廢棄菜葉、殘次果品是養殖場奶牛的可口點心,養殖場動物排泄的糞便又是種植園里極佳的養料,奶牛和生豬排泄的尿液被一根根管道從地下送往沼氣池變成清潔燃料,然后輸入周邊村莊的農戶家中……
 
  5萬畝示范區
 
  ——農業循環經濟的“試驗田”
 
  發展循環農業,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甘肅省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驗區,省委、省政府配套出臺了《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并將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確定為重點打造的36個省級以上循環經濟開發區之一。2008年,農業部將天水市列為全國首批10個循環農業示范城市之一,市政府出臺了《天水市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并將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定位為全市“循環農業示范窗口”。
 
  這一高起點的規劃,確定了結合天水農業資源和生產基礎,以蔬菜、林果、畜牧三大產業為主導,構建循環經濟農業體系的新布局。由此,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拉開了天水農業循環經濟的試點。
 
  “園區從最初規劃的時候就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其中,因此專門將沼氣公司規劃在養豬企業和養牛企業的中間。”4月21日,記者在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采訪時,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高級園藝師曹金石介紹說。
 
  曹金石告訴記者,近幾年,園區立足產業優勢,以農業廢棄物和雨水收集再利用為手段,通過沼氣工程這一紐帶,將種植業、養殖業和食用菌產業的廢棄物進行再利用,構建了“種—養—加”、“畜—沼—果/菜/糧”及雨水收集再利用等模式為支撐的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產業體系。通過建設菌業公司生物質能源利用、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雨水集流、地熱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收集及生活垃圾填埋、蔬菜基質栽培循環利用、四位一體日光溫室(太陽能、種植業、養殖業、沼氣)等循環農業工程,減少了燃煤、畜禽糞便、植物秸稈、生活垃圾等對環境的污染,實現了變廢為寶和“零排放”的目標。
 
  通過畜禽養殖、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沼氣工程、有機肥加工等產業,將園區及周邊的種植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基于“規?;⒃O施化、品牌化、生態化、循環化”的高效集成復合型農業產業體系,以產業鏈發展為載體,以農業生產中廢棄物和雨水收集再利用為重點,通過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農產品附加值提升,建立了現代農業循環產業鏈,經過多年的不斷完善與建設,已逐步形成了“企業小循環,園區大循環”的“天水高新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循環高效經濟發展之路。
 
  目前,園區核心區建成面積0.5萬畝,示范區5萬畝,現有入園企業28家。園區采取“園區+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不斷擴大示范推廣基地,強化輻射帶動作用。天水潤德沼氣公司建成大型沼氣工程和優質有機肥生產線,日處理糞污360方,實現日產沼氣2000立方,完成300戶農戶入戶并網供氣,年產有機肥10000余噸,有效解決了養殖企業畜禽糞便污染問題,進一步優化了產業布局,有效延伸了產業鏈條。園區內的菌業公司建成日產70噸鮮金針菇的工廠化生產線,年收購處理玉米芯、棉籽殼等農業廢棄物10230噸,利用菌渣替代燃煤,年可節約燃煤6000多噸。天水嘉信畜牧有限公司建成存欄2200頭的奶牛養殖場,與8600多農戶簽訂全株玉米秸稈和飼草收購合同,年收購飼料3萬多噸,直接帶動生產基地2.3萬畝、農民1萬余戶,農民增收800多萬元。天水維亞公司年提供良種仔豬1.4萬頭,為3家養殖合作社和4家規模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帶動發展規模養殖專業戶720多戶。天水九龍山禽業公司建成44萬只現代化蛋雞養殖場,年產蛋7000多噸,育雛雞26萬只,帶動了周邊養雞業的發展。天水神舟綠鵬公司在國內25個省區累計推廣航天蔬菜品種289萬畝,實現農業產值110億元,農業增加值23億元。
 
  三級循環
 
  ——打造現代農業模本
 
  在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辦公區里,墻上張貼的幾張彩色圖表特別引人注目:一張是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產業布局全景圖,其余的是循環農業模式示意圖。曹金石向記者介紹道,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分為三級循環:一是點循環,即企業內部循環;二是產業內部循環;三是區域循環,以示范區為區塊,建立面上的大循環,這是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的特色所在。
 
  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有目標、有選擇地扶持、發展與農業循環經濟相關的行業性龍頭企業,使其不僅具有示范帶頭作用,還成為循環鏈的一個重要環節,從而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眼下,正是農忙時節,在天水潔通農業有限公司果園里,綠意濃濃,到處是一番忙忙碌碌的景象。天水潔通農業有限公司立足自身3000畝花牛蘋果基地,充分利用果園樹葉、覆草、殘次果以及玉米秸稈等農業廢棄資源進行肉羊養殖,羊場產生糞尿還田為果園提供有機肥,形成農業“種—養”小循環模式。公司計劃總投資500萬元,預期年出欄育肥羊2000只,出售種羊300只,年銷售收入260萬元,利潤收入100余萬元。目前項目已建設標準化羊舍1512平方米,青貯池1008立方米,草料棚1500平方米,購進種羊220只。通過規?;B殖場的建設,示范引領周邊果園種植企業發展循環農業,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果品質量,提升和拓寬企業增收途徑。
 
  園區食用菌產業通過生物質能源轉換系統,將食用菌工廠的廢棄物菌渣通過生物質燃燒器燃燒產生飽和蒸汽,為食用菌工廠滅菌系統供應能源,企業內形成了“農產廢棄物—食用菌—菌渣—生物質飽和蒸汽—食用菌”的小循環模式,每年減少標準煤使用量6200噸。
 
  天水昊盛農業服務公司以集約化蔬菜育苗為重點,探索出一條利用農業生產廢棄物為基質的“蔬菜基質栽培循環利用”小循環模式,年可利用廢棄蛭石、菌渣、牛糞、沼渣等6000噸,繁育西芹、甜瓜、茄子、辣椒等蔬菜種苗1000多萬株。
 
  記者采訪時來到天水潤德沼氣開發工程有限公司,廠區內高高屹立的4座32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發酵罐和1200立方米的2座氣柜格外引人注目。這家企業在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大循環體系中屬于處于中游的企業,企業將上游養牛、養豬、養雞等養殖企業的“廢棄物”糞便及菌業企業的“廢棄物”菌渣,生產成沼氣,供周邊農戶做飯、取暖、照明之用,將生產沼氣過程中產生的沼液和沼渣再生產成有機肥,作為園區種植企業田地中的養料。
 
  天水潤德沼氣開發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國杰告訴記者,公司的理念就是“創建生態農業,發展低碳經濟”,以園區內外養殖業產生的糞污以及農業廢棄物為資源,進行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為麥積區中灘鎮農村集中供氣。通過處理園區及周邊環境的廢棄秸稈和糞污,又將廢棄物質資源化高效利用,最終形成“種養殖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農戶集中供氣”的良性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現在企業日處理養殖企業的糞污170噸,年產沼氣270萬立方米,沼氣用于發電,年發電量602千瓦時,供企業使用,沼氣還供周邊381戶農戶使用。產生的沼渣加工制作成有機肥,年產量達2萬噸,產值達2500萬元,年產沼液肥11.4萬噸。”黃國杰說。
 
  “循環經濟源于生態文明和產業發展需要。”曹金石告訴記者,隨著循環農業的發展,傳統養殖業、種植業和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等不同產業之間關聯度逐漸加大,園區立足現有產業,通過畜禽(奶牛、生豬、蛋雞)養殖、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沼氣工程、有機肥加工等產業將園區及周邊的種植業有機結合,建立起“種植業—養殖業—食用菌生產—沼氣工程—有機肥生產”大循環模式,進一步提高現代農業水平。截至目前,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已經建成以“種—養—加”模式、“畜—沼—果/菜/糧”模式、“工廠化食用菌循環農業”模式、“地熱資源循環利用”模式、“雨水收集利用”模式、“四位一體”沼氣循環農業模式、“蔬菜基質栽培循環利用”模式、“廢棄收集及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這八大循環經濟模式為支撐的循環農業產業體系。
 
  創建省級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
 
  ——循環農業經濟再升華
 
  2012年,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天水高新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被省政府確定為甘肅省“十大”循環經濟模式之一和甘肅省十大循環經濟典型推廣案例。
 
  在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模式的推廣帶動下,天水市逐步推廣建設了秀金山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園區、武山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區、三陽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天水花牛蘋果產業示范園區、秦安蜜桃產業示范園區、張家川現代畜牧產業示范園區、甘谷設施蔬菜產業示范園區和清水核桃產業示范園區等八大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截至2014年,八大農業園區已完成投資19.98億元。
 
  2013年,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麥積區政府共同實施“三陽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作為市級八個示范園區之一,“三陽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不斷加強技術研發與創新力度,加大服務平臺和品牌建設,積極爭取實施各類項目,突出示范點建設、產業鏈培育和循環農業模式構建,充分發揮“示范園區”在我市循環農業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截至目前,“三陽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完成投資1.72億,新增面積8300畝以上,總面積擴展到41190畝。
 
  “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較新的經濟發展理念,是將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應用于農業系統,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減少廢物的產生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F代農業對生態與環境及資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實施農業循環經濟,減少對農業資源的消耗、減輕或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是勢在必行。”采訪中,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進尚說。
 
  2014年12月,為進一步加強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作為國家級科技園區,在現有園區發展條件和已經形成的“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及循環產業鏈的基礎上,創建省級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旨在搭建循環經濟的宣傳、交流平臺和教育培訓基地,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宣傳園區循環經濟建設理念,提升全社會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感性認識和參與程度,提高社會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生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走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提質增效是農業生產的最終目標,循環農業經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要立足循環農業經濟,力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張進尚說。
 
  透過這一指向明確的路徑圖,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循環農業經濟的模式會在不斷摸索進步的過程中走向升華。
 
打賞
更多>推薦圖片
0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