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20世紀70年代,張掖市農科院成功培育出“張雙695”“張單488”雜交玉米新品種,拉開張掖玉米制種的序幕。如今,張掖已經成為全國最大最佳雜交玉米種子繁育基地,“張掖玉米種子”是全國唯一的農作物種子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國平均每20粒雜交玉米種子中就有一粒是該院技術人員負責生產的。
一個品種造福一個民族。建院61年來,張掖市農科院育成各類農作物新品種120個,獲國家及省、部級等各類獎勵95項,收集保存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1.61萬份,一些研究成果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為推進種業繁榮及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項機制激活一池春水。“十二五”以來,張掖市農科院大膽創新,積極推行“雙向兼職”科研管理機制,鼓勵科技人員走出實驗室,來到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到大地上,把成果留到農戶家,在全市建立起12萬畝的玉米制種基地、1萬畝的蔬菜制種基地和600畝的甜菜制種基地,實現年產值2.6億元,助推了張掖種業發展,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現代種業體系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創出了一條成功路徑。
簡陋而不簡單小院里藏著四項世界之最
悠悠絲路,亙古綿長。張掖,如同一顆鑲嵌其中的明珠,千百年來,光澤亮麗,永不褪色。得益于南部祁連山奔騰而來的黑河,這塊膏腴的綠洲自古農耕發達,是一處恬靜富足的魚米之鄉。古時,河西走廊土地優劣以金、銀、銅、鐵分等,張掖土質肥沃,俗有“金張掖”美稱。
過去,“金張掖”之“金”,優于沃土。如今,“金張掖”農業科學方面的“含金量”,幾乎全部蘊藏在位于張肅(張掖至肅南)公路邊的一個小院內。
這里便是張掖市農科院。院子不大,只有三棟破舊的磚混結構小樓,簡約而嫻靜。院落周圍,是成片的玉米地,彌散著成熟的氣息,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小院門口,一行粗壯的旱柳,吐送出無數柔嫩的枝條,自空中下垂,隨風搖曳,展示著頑強的生命力,抑或是向腳下的這片土地致敬!
這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建院61年,這里育成各類農作物新品種120個,獲國家及省、部級等各類獎勵95項。收集保存小麥、玉米、胡麻、谷子、甜菜、蓖麻、大豆、油菜、紅花等作物種質資源1.61萬份。很難有人相信,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破落的小院內,竟然藏著4項世界之最。
——選育出的“張亞2號”白胡麻為全球α-亞麻酸、木酚素含量最高的陸地植物
1958年,張掖市農科院科研人員在高臺縣發現一株野生的白胡麻。此后,經過近60年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員不間斷的接力研究,相繼選育出“張亞1號”“張亞2號”白粒胡麻。經權威機構檢測,“張亞2號”白胡麻的α-亞麻酸含量達64.2%、木酚素含量為1.4%,居全球陸地植物之首。
α-亞麻酸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對人類的健康有重要的意義。α-亞麻酸在紫蘇油中的含量為60%,亞麻籽油的含量為55%,菜籽油的含量為10%,豆油含量僅占8%。木酚素是與人體雌激素十分相似的植物雌激素,對雌激素依賴性疾病乳腺癌、前列腺癌、經期綜合征、骨質疏松有預防作用。
目前,“張亞2號”平均畝產為186.4公斤,已在我省及青海、內蒙古、新疆等省區示范推廣。
——選育出的“隴輻2號”是全球首個采用重離子輻照誘變的小麥新品種
20世紀90年代,張掖市農科院與中科院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利用近物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離子加速器,培育出了春小麥新品種“隴輻2號”。2003年,該品種通過甘肅省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據專家介紹,這是全世界采用重粒子輻照誘變選育小麥新品種領域的第一個小麥新品種。該品種豐富了小麥品種資源,在小麥育種方法上作出了獨有創新和突出貢獻。該品種具有高產、穩產、抗逆等特點,自審定以來已連續13年在河西地區實現高產穩產,成為本地區主栽品種之一,2013年,專家組在民樂縣三堡鎮三堡村實地測產,“隴輻2號”畝產達675公斤。
——從國外引進藥用保健植物琉璃苣,種植畝產量張掖現居全球第一
2007年,張掖市農科院從國外引進藥用保健植物琉璃苣進行試驗,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2年先后在高臺縣新壩鄉、民樂縣順化鄉及山丹的部分鄉鎮進行大規模推廣種植,種植面積達10萬畝。據測算,最高畝產218公斤,千畝核心示范田畝均產量168.5公斤,畝平均產量150公斤,畝產量為全球首位,已發展成為我市祁連山沿山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群眾脫貧致富的一項特色產業。
——引進的茄果類蔬菜潔凈種子生產技術,張掖成為全球最大的茄果類蔬菜雜交制種區
張掖市農科院引進的茄果類蔬菜潔凈種子生產技術(PL2制種技術),應用該技術生產的茄果類蔬菜種子質量高,在國際市場十分走俏。該種子產品全部出口,畝均產值3—10萬元,成為農民創收的新亮點。目前,張掖市茄果類制種面積達1萬多畝,是全球最大的茄果類蔬菜潔凈種子生產基地。
“除了這些‘世界之最’,我們的許多科研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這些成果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的心血結晶,也是我們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采訪中,張掖市農科院負責人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