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地政府眼里,蘋果是“民生果”,他們把提升蘋果品質、促進蘋果產業健康發展作為最大民生工程來對待。
土把式變為“果秀才”
談到今年的收成,棲霞市觀里鎮新莊村果農史本平對《經濟日報》記者說:“今年蘋果能獲豐收多虧技術專家提出的好建議。依俺這土把式,說不定要走多少彎路。”
以前,史本平家的11畝果園里果樹密匝匝,光照條件差,枝干病害嚴重,蘋果品質隨之下降。今年年初,在棲霞市果業發展局專家的指導下,他“隔一伐一”對老果園進行了改造,生產的7萬多斤蘋果著色好,酸甜可口,成為經銷商的搶手貨。
近年來,面對蘋果產業面臨的挑戰,棲霞市制訂了以科技支撐促進蘋果產業增值增效的提升計劃,全市所有鄉鎮都建立了果業技術服務站,村村都有專門的果業技術員。截至目前,這些技術員利用“科技三下鄉”等平臺已組織60余場講座,累計培訓果農25萬余人。現在,棲霞市有2000多名果農獲得了國家專業技術職稱,昔日的土把式變為了“果秀才”,而且許多技術精湛的果農還到全國各地傳經送寶,手把手地教農民種蘋果。
綠色有機是必須的
在今年秋季的采訪中,記者看到這樣一幕:在棲霞方山腳下的博士達蘋果種植示范園里,負責人張朋義隨手拿起一個蘋果“喀嚓”就是一口。他說:“這里的蘋果是免洗的,它一‘出生’就在果袋里,摘袋一周就采收。我們施的是有機肥,殺蟲用的是黏蟲板,絕對沒污染。”
在蛇窩泊鎮,農民王成剛正忙著加工果農修剪下來的廢棄蘋果枝條。去年,王成剛成功研發出蘋果枝條生產生物質有機肥技術,通過了山東省科技廳認證,獲得了國家專利。“我生產的這種有機肥比市場上的許多有機肥便宜,有機質含量在90%以上,用它種出來的蘋果口感絕佳。”王成剛說。
經過多年市場磨礪,要生產綠色、生態、環保蘋果成為棲霞果農的共識。為確保蘋果生產全過程安全可控,棲霞市構建了以標準化生產為基礎、網格化監管為重點、信息化追溯為紐帶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我們實行農資市場準入制,形成了覆蓋市鎮村的封閉運行的農資配送體系和上下相連、三位一體的質量安全檢測網絡。”棲霞市市長陳兆寬介紹說,他們以信息化追溯為紐帶,實現了蘋果從果園到餐桌的全程信息公開,消費者可通過網站、免費電話和手機掃描等方式進行查詢驗證。
點擊鼠標賣蘋果
“輕點鼠標,一天就賣出2萬箱,銷售收入達150多萬元,打印投遞單的色帶紙就換了10多個。”“雙11”期間,在淘寶上開設“王小二果園”的王樂將忙得腳不沾地。如今,王樂將把自己及周邊鄉親們栽種的七成以上的蘋果搬到網上銷售,在全國有二三十萬個固定客戶。
蘇家店鎮孫家村果農孫小磊,今年多了一個頭銜——電子商務講師。去年,孫小磊開設了網店“牛頓果園”,專門銷售棲霞蘋果,一年間就賺了20多萬元。今年,他被市里聘為培養電商創業者的講師。
網絡讓棲霞蘋果多了一條銷售渠道。近年來,棲霞市大力實施“網銷進萬家”工程,建立起以大宗商品電子交易為骨干、以特色網絡店鋪交易為主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電子商務體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城鄉居民加入到網銷隊伍。目前,棲霞已建設農產品門戶網站8個,發展網絡店鋪560多家,其中蘋果網絡店鋪300多家,年銷售蘋果4萬余噸。廟后鎮前羅泊村160戶農民有40多戶開了網店,年銷售蘋果近300噸。
一棵蘋果樹托起一座城市,棲霞享有“中國蘋果之都”、“中國蘋果第一市”等美譽。如今,棲霞的蘋果樹正結出越來越多的“民生果”,帶領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