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農業部首次發布《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該《公報》將全國耕地按質量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其中,中國的中低質量(四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13.2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超過七成。《公報》還稱,如果提高地力,到2020年,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
農業部官網消息稱,《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下稱《公報》)是繼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后,全國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最重要的一項基礎工作。《公報》將全國18.26億畝耕地(二調前數據)根據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其中,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3%,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較高。
中等質量的耕地占到近一半,據《公報》,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8%。這部分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具備一定基礎,是今后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
到2020年,按照基礎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測算,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2038.7億斤,這意味著改善地力可實現的增產將超過10%。
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9%。《公報》認為,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應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對此,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表示,下一步,農業部將以全國耕地質量等級劃定成果為基礎,提升耕地質量。同時,抓緊制定《耕地質量保護條例》,完善耕地質量、土壤墑情、肥效三大監測網絡,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耕地質量監測預警體系,定期發布耕地質量動態變化信息。
曾衍德12月5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還表示,中國目前中低產田比例較大,占耕地總面積的70%。同時,耕地質量退化面積較大,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并且,中國的污染耕地面積較大,全國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達到19.4%,南方地表水富營養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鹽污染,西北等地農膜殘留較多。
中國耕地還有“三低”的特點,曾衍德介紹,一是有機質含量低。全國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08%,比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低0.07個百分點。二是補充耕地等級低。大體上,每年占補平衡耕地超過500萬畝,相差2~3個地力等級。三是基礎地力低。基礎地力貢獻率為50%左右,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
對此,曾衍德稱,農業部將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力爭到2020年耕地地力提升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個百分點。同時,改善耕地質量。包括畜禽糞便有機肥資源利用率達到60%,秸稈資源化利用率、殘膜回收率基本達到80%以上。使得耕地酸化、鹽漬化、重金屬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曾衍德稱,圍繞上述目標,農業部將主抓四件事:一是制定分區耕地改良的實施方案,目前正在做。二是制定耕地質量等級標準,對耕地加強評價,包括加強占補平衡耕地的驗收。三是制定《耕地保護條例》。四是抓好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近期農業部與國土資源部已經聯合下發文件,將抓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優先將城鎮郊區和交通沿線容易被占用的優質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
刊登在農業部官網,來源為種植業管理司的消息稱,發布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成果,是繼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后,全國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最重要的一項基礎工作,有利于全面反映各區域耕地質量狀況、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和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為各地做好耕地質量建設、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開展占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提供科學依據。
《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完成于2012年底,由農業部組織完成了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以全國18.26億畝耕地為基數,以耕地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疊加形成的圖斑為評價單元,從立地條件、耕層理化性狀、土壤管理、障礙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狀等方面綜合評價耕地地力,由此形成了十個等級的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