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我國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產出了世界四分之一的糧食。但長期高投入、高產出、超負荷運行也給土地帶來了巨大的負擔。當前耕地質量現狀如何,怎樣提高耕地質量,如何才能讓累“瘦”的耕地肥起來?
耕地退化面積超四成
“松遼平原上一鍬下去見黃土的‘破皮黃’地已有不少。”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說,“黑土層是土壤的腐殖質層,其厚薄是黑土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F正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退化,這警示我們一定要注意提高耕地質量。”
世界3大黑土區之一、曾經“捏把黑土冒油花”的東北黑土地,正面臨黑土層逐漸變薄的問題。據農業部統計,目前東北大部分耕地黑土層厚度由開墾之初的80至10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至30厘米;土壤中有機質由開墾之初的3%至6%下降到目前的2%至3%。
“近年來,農業生產保持高投入、高產出模式,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耕地質量呈現出‘三大’、‘三低’態勢。”中國農科院資源與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徐明崗告訴記者,“三大”是中低產田比例大、耕地質量退化面積大、污染耕地面積大,“三低”是有機質含量低、補充耕地等級低、基礎地力低。整體看,我國農田基礎地力貢獻率平均約為50%,比歐美發達國家低約20個百分點。
據調查,我國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70%。耕地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東北黑土層變薄,南方土壤酸化,華北平原耕層變淺,西北地區耕地鹽漬化、沙化問題突出;全國耕地土壤點位污染超標率達到19.4%,南方地表水富營養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鹽污染也很突出,西北等地農膜殘留較多;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特別是一些補充耕地質量等級較低等問題,都嚴重影響了耕地的產出。
地力提升需加大投入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造成我國耕地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耕地的利用和管理不當。在農業生產中,農民大多使用小型農機具耕翻整地,淺耕、旋耕面積占到機耕面積的64%。由于長期頻繁淺耕作業,造成耕層變淺,土壤物理性能變差,土壤有機質減少,肥力下降。由于種植業比較效益低,農民既缺乏能力也不愿在養地方面加大投入,雖然知道過多使用化肥會降低農田質量,但為追求產量,大多數農戶依然增加化肥使用量。
同時,保護耕地質量的制度性安排也需要完善。目前,在國家層面還沒有專門的耕地質量保護法律法規,現有法律法規在耕地質量保護上缺乏“硬杠桿”,耕地質量保護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近年來,我國耕地質量建設的投入規模不斷擴大,但與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相比,相關投入仍顯不足,而且建設資金分散,投資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亟待設立專門的耕地質量建設資金。
為了更好地掌握我國耕地地力狀況,農業部已經完成了2400多個農業縣的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并于日前公布了《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基本摸清了我國耕地質量狀況和耕地土壤質量退化的主要原因、分布及障礙因素,為今后提升耕地質量指出了方向。
“數據顯示,高等級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27.3%,基礎地力較高,要用養結合;低等級耕地占27.9%,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44.8%的中等級耕地,正是未來的潛力股。”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何才文分析說,這部分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條件較好,障礙因素不明顯。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礎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測算,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
“兩提一改”藏糧于地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階段,保持耕地數量穩定的壓力增大。同時,糧食連年增產,高位護盤極為艱難,各種資源要素繃得很緊,保護與提升耕地質量十分緊迫。”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必須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努力做到‘兩提一改’,才能實現藏糧于地。”
如果把農田基礎設施比喻成人體的骨骼,那么基礎地力就是血肉。“兩提”正是要提高田間設施水平和耕地基礎地力。提高田間設施水平方面,要按照《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要求,確保到2020年建成8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提高耕地基礎地力方面,要通過土壤改良培肥等耕地內在質量建設,力爭到2020年,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個百分點。“一改”就是改善耕地質量環境,推動開展耕地質量修復和污染綜合治理,力爭到2020年,畜禽糞便等有機肥資源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秸稈還田、殘膜回收達到80%,實現化肥、農藥用量零增長,耕地酸化、鹽漬化等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業內人士認為,耕地質量建設不單是提高當年產量,而是著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提高土地長期的綜合生產能力,把糧食穩產高產的動力從外部的大水大肥投入轉到依靠自身的基礎地力上來,從而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據介紹,農業部將以全國耕地質量等級劃定成果為基礎,推動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實施地力培肥、土壤改良、養分平衡、質量修復等措施,著力提升耕地質量。同時,抓緊制定《耕地質量保護條例》,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質量保護長效機制。不斷完善耕地質量、土壤墑情、肥效三大監測網絡,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耕地質量監測預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