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盡收眼底的豐收景象,記者來到拜泉縣,一睹當地發展特色養殖業、培育各類養殖專業合作社給農民致富帶來的深刻變化。
在愛農鄉千畝草原上,藍藍的天空悠悠的白云,數千只大雁“嘎嘎嘎”地在天空飛舞著,把豐收的喜悅帶到九霄。地下觀光的農民們有的拍照,有的向大雁揮手高呼著。據大雁主人、創鑫牧業養殖合作社理事長崔艷萍介紹,依托該鄉草原優勢,自己養殖大雁已經有4年了,除去成本一只能掙150元,這比養大鵝強多了。今年春季繁殖1萬多只雁雛,外賣7000只雛雁,商品雁3400只,現存欄種雁600只,二代種雁1300只,郎德鵝800只,預計年純收入可實現80萬元,成為了全鄉乃至全縣特色養殖的一大亮點。
“嘎嘎……”正當筆者與崔大姐交談時,大雁起飛了,一字長陣,上千只大雁爭相著飛向不遠的一處小塘壩,再加上鳴叫聲,場面蔚為壯觀。
走進國富鎮養殖戶張秀紅的梅花鹿養殖基地,陣陣“呦呦”的鹿鳴聲傳來,來到鹿舍,記者看到,張秀紅正在給梅花鹿投喂飼料,說起這梅花鹿養殖來,張秀紅可是頭頭是道。“這一只梅花鹿一年能割六斤鹿茸,一斤鹿茸能賣一千塊錢,一個鹿就能收入六千塊錢,鹿身上都是寶,像鹿心啦、鹿皮啦、鹿肉啦、鹿骨頭都不少賣錢,比養其他牲畜強多了。”據了解,2008年張秀紅買了30多只梅花鹿進行飼養,幾年來,經張秀紅夫婦精心喂養、科學管理,梅花鹿的數量由當初的30多只發展到了現在的150多只,年收入20萬塊錢沒問題。
說起養狐、貉,年過六旬的上升鄉進步村農民孫余,可是遠近有名。2009年,退休在家的他閑不住,在村里的引導和幫助下,花費兩萬多元錢購進了30只貉子和狐貍,開始了狐、貉養殖,經過不斷發展,到2013年,發展到1500多只,當年純收入20多萬元。 “養一只母貉頂農民種十畝地,現在人多地少,多養點狐貍、貉子增加收入,帶動更多鄉親致富!”老孫如是說。為了擴大規模,推進科學飼養水平,在老孫的倡議下,今年,成立了上升巾幗狐貉養殖專業合作社,有30多養狐貉戶加入,狐、貉飼養總量近萬只,年可為農民增收350多萬元,進步村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特色養殖村。
近年來,拜泉縣通過強化政策服務、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等一系列舉措,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特色養殖和生態養殖,大力發展各類養殖專業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提升養殖水平。目前,全縣共形成特色養殖村42個,特色養殖合作社58個,特色養殖品種達到了12種,數量達3萬只,年可為農民增收3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