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以建設國家中醫藥養生旅游創新區為契機,以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中藥材種植、中醫診療設備產業以及中醫生態養生旅游產業為重點,積極將弘揚伏羲中醫藥文化、發展中醫藥產業與深入開發自然旅游資源相結合,開創中醫健康養生旅游新模式,全力推動中醫藥產業加快發展。
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政策引導
天水市被國家旅游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國家中醫藥養生旅游創新區之后,市政府制定了《天水市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規劃》,緊緊依托良好的中醫藥發展基礎和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和氣候條件,大力弘揚伏羲中醫藥文化資源,確定重點實施養生保健旅游項目25個。市政府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增強中醫藥服務能力、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加快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等七個方面健全完善具體扶持措施,并針對我市中醫藥資源,明確要求進一步發揮中醫藥資源,優化中藥材品種結構,加強中藥飲片和中成藥質量管理,建設以秦州、麥積、秦安、甘谷、張川等縣區為主產區的現代中藥原料產業基地、醫藥商貿基地以及以秦州、麥積、張川等縣區為主研發區的現代中成藥、中藥飲片產業基地。為進一步加快麥積區穎川河流域綜合開發,市政府制定出臺了《天水市麥積區穎川河流域綜合開發總體規劃》,將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保健旅游產業作為扶持發展的重點,從財稅、金融、投資、土地以及環保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并進一步加大資金補助力度,市、區兩級每年安排財政資金2200萬元,用于產業綜合開發。
突出特色優勢 發展養生旅游
一是科學區域定位,發展特色旅游。以天水伏羲廟、天水卦臺山以及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為核心,積極整合區域內旅游產品,合理嵌入中醫藥養生項目,融合文化資源、自然風光,開展生態觀光、溫泉康體與中醫藥文化體驗游。武山縣依托水簾洞祈福游,在現有旅游資源中嵌入中醫藥健康養生產品,形成獨具特色的中醫康體養生方法與溫泉、武術健身結合的旅游品牌,體現傳統康體養生的療養特色。清水縣依托軒轅文化,花石崖、石洞山道教養生文化和溫泉小鎮建設,參與和體驗道家養生活動,發展水療養生產品,大力發展溫泉、礦物浴和各種SPA養生,打造專業水療養生基地。甘谷縣、秦安縣、張家川縣分別依托大像山、鳳山、云鳳山、開展羲里媧鄉節慶、藥王廟會、清真食品文化和養生項目,結合旅游優勢,開展具有中醫藥健康養生特色的、以周末度假為主的旅游產品。
二是發揮資源優勢,發展養生旅游。加強各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建設,全面開展中藥熏蒸、中藥熱敷、穴位注射、推拿按摩、中醫蠟療等特色項目。在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各級中醫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全面推廣落實藥膳工作。以中醫醫療機構為基地,推進各項中醫治療養生方法進入中醫藥旅游園區、農家莊園等中醫養生旅游產業體系。規范各種農莊和農家樂的管理,通過設置果園、菜地、瓜田、野炊及各種家庭作坊,配合各類天然藥膳食譜的推薦,讓游客在娛樂的同時注重中藥養生。麥積區選擇在旅游和中醫藥資源豐富的甘泉鎮、麥積鎮為試點,大力開展綜合性中醫藥養生旅游示范鄉鎮創建工作,推行中醫藥養生旅游和果蔬食療保健,加強農莊和農家樂的開發建設。
三是強化政策引導,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全市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10家,從業人員1.2萬多人,生產中藥制劑品種151個,涉及中藥材品種365種。清水半夏已通過甘肅省無公害產地認證,甘谷縣被列為黨參標準化生產示范點,麥積區被列為黃芩標準化生產示范點。太極集團甘肅天水羲皇阿膠有限公司年產900噸阿膠生產線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產阿膠可達900噸、鹿角膠50噸、阿膠口服液750萬支,實現年產值20億元,利稅1.25億元。天水岐黃藥業“天水”牌蓯蓉通便口服液被列為中藥保護品種,“天水”牌商標確定為甘肅省著名商標。成紀生物、天水茂豐商標榮獲“甘肅馳名商標”。大力發展藥食兩用蔬菜產業,種植綠色無公害蔬菜73.35萬畝,建成蔬菜基地29.45萬畝,航天蔬菜基地5萬畝,蔬菜專業市場125個,產地批發市場33個。市政府印發了《天水市中醫診療設備開發工作現場辦公會議紀要》,進一步明確了產業發展重點、優惠政策以及扶持措施,并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和發展潛力的企業,在政策等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伏羲牌”場效應治療儀、糖尿病治療儀、前列腺治療儀、內經治療儀等產品年產值已達2億多元,并通過天水在線等電子商務平臺推廣營銷。舉辦全省隴藥產業發展醫院—企業對接會,我市8家中醫診療設備企業與多家醫療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勞克牌中藥抗結核丸”被列入國家2014年援外醫療隊藥械采購目錄。
規范醫療服務 完善服務體系
一是大力發展中醫藥醫療服務。天水市中醫院糖尿病科、腦病科以及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創建為國家級重點中醫???,全市還創建省級重點中醫???4個、市級35個、縣級37個,實現了每個中醫院都有特色??频哪繕?。全市各級綜合醫院均設立了中醫管理科、中醫科、中藥房,中醫床位不少于醫院總床位的5%。實行中醫師到西醫科室查房、會診、參與重癥患者搶救等制度,并將中醫處方量、中藥消費量以及中醫保健康復人次等指標納入西醫科室考核內容。市直綜合醫院臨床科室設立中醫綜合治療室51個,實行中西醫并重的綜合臨床路徑標準化治療模式。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武山縣人民醫院、秦安縣人民醫院創建為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
二是切實加強中醫藥預防保健及康復服務能力建設。天水市中醫院成立中醫“治未病”科,每個病區均設立中醫綜合治療室,全面開展以穴位按摩、水針、艾灸、拔火罐等40多項中醫特色護理項目,1.6萬多人接受中醫特色護理項目27萬余次。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國家中醫藥預防保健及康復服務能力建設項目實施單位為契機,積極購置價值200多萬元的12大類88種中醫類診療設備,設立中醫“治未病”獨立服務區域,開設中醫養生教育、飲食調理(藥膳)、藥浴、足浴、按摩、理療、刮痧等服務項目,組織開展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培訓8410人次,開展中醫健康狀態辨識1198人次、健康干預950人次、健康咨詢1395人次、健康宣教2325人次,形成以健康教育為主的分工明確、組織完善、有機和諧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12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確定為2014年全省100所鄉鎮衛生院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能力建設項目實施單位。全市創建中醫藥特色鄉鎮衛生院73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7個。甘肅省名中醫、天水市中醫院腦病科主任葛健文入選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
三是大力推動健康服務業發展。認真貫徹全省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會議精神,制定下發了《天水市衛生系統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工作實施方案》。認真實施麥積全國綜合養老示范基地項目,總投資6億元,占地面積514畝,總建筑面積20.87萬平方米,設置床位3500張,重點建設中醫養生館和老年保健康復中心、養老護理員培訓中心,該項目為全國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綜合性養老保健康復服務機構。組織開展“隴原月嫂”培訓班共11期973人。成立天水市養老及健康服務培訓中心,免費培訓學員678人。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成功舉辦第十三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天水賽段比賽。全市建成縣區級體育中心5個、鄉鎮綜合文體站113個、鄉鎮及社區體育健身中心25個、鄉鎮農民體育健身提升工程25個、“一村一場”工程714個。
弘揚伏羲文化 擴大交流合作
一是成功舉辦關中—天水經濟區中醫藥發展論壇。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陳宗興出席會議并講話,全國醫衛界200多位中醫藥專家、學者圍繞繼承伏羲中醫藥文化、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等主題深入開展學術交流與研討,進一步擴大了伏羲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
二是成功舉辦全省支持關中—天水經濟區隴藥產業發展醫院—企業對接會。甘肅省衛生計生委主任劉維忠出席會議并講話,省級9家醫院負責人,各市州衛生局局長、綜合醫院院長、中醫院院長、部分縣級衛生局局長,省內部分醫藥(械)企業代表共100余人參加會議。
三是與陜西省寶雞市簽訂了《天水—寶雞兩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兩市中醫藥合作交流工作機制,大力開展中醫養生保健旅游。四是充分發揮天水伏羲中醫藥文化研究會和天水市中醫研究所作用,組織編輯《天水醫集》《天水中醫》。會同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民政局、天水日報社、天水電視臺評選確定10位百歲長壽老人為“天水十大壽星”。舉行紀念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王仲青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傳承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舉辦以“誦讀經典,傳承國粹”為主題的第三屆中醫經典誦讀大賽,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了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