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中國花卉行業發展概述

   日期:2014-12-1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46    評論:0    

  一、中國花卉業發展回顧

  30年來,我國花卉產業生產總面積增長了50多倍,銷售額增長了90多倍,出口額增長了300多倍。這樣的發展速度,在世界花卉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基地、重要的花卉消費國和花卉進出口貿易國。

  30年來,我國花卉業區域布局明顯優化?;拘纬闪艘栽颇?、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河北為主的切花生產區域;以山東、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福建、海南為主的苗木和觀葉植物生產區域;以江蘇、廣東、浙江、福建、四川為主的盆景生產區域;以四川、云南、上海、遼寧、陜西、甘肅為主的種球(種苗)生產區域。一些我國特有的傳統花卉產區和產品--如洛陽、菏澤的牡丹,大理、金華的茶花,漳州的水仙花,鄢陵的臘梅,天津的菊花等,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30年來,我國花卉業規模化水平明顯提高。截止2006年,全國設施栽培總面積達近5萬公頃,種植面積3公頃或年營業額500萬元以上的中大型花卉企業達8450多家,同時,還擁有了像“綠大地”這樣的上市企業。

  30年來,我國花卉科研教育發展迅速。全國現有省級以上花卉研究單位100多個,50多所省屬以上的農林院校及一批中專、職業技術院校設置了觀賞園藝或園林專業,不斷培養和輸出急需的花卉技術和管理人才。花卉科研成績顯著,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截止目前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的草本花卉品種28個,木本觀賞植物品種已達69個,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0年來,我國花卉產品市場體系初步建立?;ɑ墚a業鏈條已經形成,并不斷向上下游延伸。有形市場已成規模,流通體系不斷完善,交易模式不斷豐富。在國內花卉消費規模逐漸擴大的基礎上,消費市場逐漸細分,消費服務體系初步確立,以花卉協會為代表的行業組織體系不斷優化,花卉投融資體系和保險體系正在建立。

  30年來,我國花卉業的產業地位不斷提升。作為一個勞動密集、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的朝陽產業,花卉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明顯顯現,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0年來,我們抓住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對“建設有中國特色花卉產業”這一重大課題進行努力探索,取得了寶貴的經驗,歸結起來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堅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二是堅持宏觀指導和政策扶持。三是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四是堅持以市場為主導。五是堅持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注重引進、消化國外一個多世紀積累的經驗和技術成果,快速提高我國花卉業的綜合實力。六是堅持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

  回顧30年來的歷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作為一項新興產業,我國花卉業盡管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質量效益不高、技術不配套、流通體系不健全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我們已看到了差距,找到了發展的方向,那就是大力發展現代花卉業。

  世界花卉的穩步增長及產業轉移,為我國花卉業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國不僅是最大的花卉生產基地,同時也正在成為新興的花卉消費市場,外部資金、技術不斷流入,合作途徑日益增多,合作方式不斷豐富,合作成效日益明顯。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反哺農業”正在成為現實,農業無稅時代已經到來,這必將更大地調動各方積極性,吸引更多的資金、人才、技術投入到花卉事業中來,更加有效地激發產業發展活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日益擴大的花卉消費和不斷繁榮的花卉市場,必將進一步推動花卉產業大發展。

  我國花卉產業的未來是以我國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和花文化優勢為依托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現代物質裝備和科學技術為支撐的,以現代產業體系和經營形式為載體的,以現代新型農民為主體的,強大的產業群體。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增強,各地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產業功能更加完備,產業規?;?、標準化、專業化水平極大提高,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產業功能得到極大地發揮,形成我國花卉物流交易新格局。社會參與度極大提高,創業激情高漲,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生產技術大幅度提高,品種豐富,產品門類齊全,極大地滿足社會精神和物質需求;立足國內,放眼全球,為世界花卉業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中國花卉產業規模達到世界第一

  近年來,我國花卉產業產銷兩旺,生產布局優化,區域特色日益突出,形成“西南有鮮切花、東南有苗木和盆花、西北冷涼地區有種球、東北有加工花卉”的格局。據農業部初步統計,2008年我國花卉面積1163萬畝,同比增長3.3%,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一。全國花卉銷售額達到666.9億元,同比增長8.7%,花卉出口3.99億美元,同比增長21.8%。

  花卉產業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得益于市場需求旺盛和各級政府扶持。近年來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人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花卉需求增加,帶動了花卉市場的繁榮發展?;ɑ墚a業社會功能多,輻射帶動作用強,各地加大了引導扶持力度。

  據介紹,花卉業作為一個高投入、高產出、效益好的行業,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明顯作用。據湖北省調查,種植一畝大棚玫瑰,一年可產切花6萬枝,毛收入2.1萬元,除去成本1萬元,純收入1萬元以上。

  我國花卉產業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產業主體不斷壯大,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花卉批發零售市場脫穎而出。

  三、中國花卉生產呈現新動態

  十四屆中國國際花卉覽會結束,這一屆國際花卉覽會為期四天,在這四天的時間里吸引了大批的參會者,其中不乏許多外商。覽會期間參會者與外商就行業發展的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探討。

  這次外商來到中國,很多外商都有意在中國開展業務,在中國發展,但有一部分人認為,在當今的中國花卉市場,新產品一旦出爐就會被人隨意的復制,導致新品種“泛濫”的現象。

  而這也是外商擔憂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中國花卉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極弱,法制環境需要得到改善。

  很多人還發現,相比前幾屆的花卉覽會來說,近年的花展新品幾乎一次比一次少,一個資深的業內人士訴苦道:國內的花商復制能力太強,每次新品一出就被復制,這就相當于盜取了別人的勞動成果,久而久之誰還會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

  由此看來,中國花卉品種產權真的需要及時的得到改善。

  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花卉產業

  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實體經濟的沖擊日益顯現,對我國花卉業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

  我國目前已經是世界花卉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流通網絡初步建立,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研發能力、生產技術、人員素質、管理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花卉業30年來奠定的良好、堅實的產業基礎,為產業應對危機提供了條件。

  國家拉動內需的一些大的工程尤其是西部中小城市的建設、綠化,對綠化苗木起到了推動作用,比如說我們四川地區今年春季苗木的銷量在去年基礎上接近翻番。

  金融危機對花卉產業是有一定的影響的,關鍵是我們在金融危機面前怎樣去。如果措施得當,科學發展,積極應對的話,這次金融危機只能算是一級風。

  金融危機來勢洶洶,花卉產業業內人士更加冷靜和理智,他們在尋找這次危機中的轉機和商機。

  國家出臺了擴大內需、啟動了總額逾4萬億元的大規模政府投資計劃。投資主要用于鐵路、公路、機場建設,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張文科認為,園林綠化工程的實施都是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工程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它能夠帶動花卉產業的發展,同時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尤其是新農村建設會給下一步花卉和苗木的銷售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一方面最近幾年很多城市對城市化非常重視。另一方面國家2010年第四季度在林業方面增加了35億投資建設。所有這些利好因素,也成了“寒流中的曖意,危機中的商機。”

  金融危機是危機也是挑戰,更是中國花卉產業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的重大機遇。

  首先中國花卉產業要適時調整發展戰略?;ɑ芷髽I至少要把握好三點,第一點是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特點,及時地修正自己的發展戰略,重新確定市場定位,并相應地進行資源配置;第二要不斷提高主業的競爭能力,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要主動地剝離與主業無關的業務板塊;第三要慎重地實施兼并收購。

  其次,要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總體來看,花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發展規模依然不相適應,大量的關鍵技術和優勢的品種還主要依賴進口,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已成為我國花卉業科學發展的瓶頸,因此要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擺在突出和核心的位置。

  中國產業洞察網為立本研究旗下品牌,為客戶提供行業研究、市場研究、競爭對手研究、投資可行性分析等服務。自2005年成立以來,先后為千余家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提供了專業的研究服務。以多年的信譽為您提供一份可行性高,并且精確的市場分析報告。

  中國產業洞察網專注于花卉行業的研究已有五年之久,我們在花卉行業有10位專業的分析師長期跟蹤研究花卉行業,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及研究成果,確保我們的報告內容詳實、數據準確、觀點權威,涵蓋內容全面滲透花卉行業整體態勢分析,為您提供花卉行業最獨到的見解。中國產業洞察網在花卉行業研究成果獲得了該行業從業者或投資者廣泛的認可。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