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IPCC報告解讀 加強城市、農村風險管理

   日期:2014-12-1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53    評論:0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給城市、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可能會在全球范圍內影響城市、農村的供水、能源供給、工業和服務業,還可能會擾亂當地經濟并讓居民遭受財產損失,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可能導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11月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發關于印發《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的通知。作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首個國家專項規劃,該規劃首次提出建立分類指導的應對氣候變化區域政策,針對城市化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確定了差別化的減緩和適應氣候目標、任務和實現途徑。
 
  今年發布的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在城市和農村地區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適應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進展,研究結論包括氣候變化風險、脆弱性與所受的影響在全球范圍不同規模、不同經濟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城市中心均在增加。
 
  城市、農村的脆弱性和暴露度在增大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3%,在城鎮生活的人口超過7億。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IPCC第一次至第四次評估報告,對于氣候變化給城市和農村帶來影響的研究越來越定量化。更多的文獻從多方面展示了證據和新發現來評估影響。而第五次評估報告更是將氣候變化對城市和農村的影響、風險和適應作為一個章節單獨進行評估。”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主要作者之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研究員姜彤說。
 
  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與城市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正在增大,將對城市居民、當地經濟、國民經濟和生態系統帶來廣泛的負面影響。氣候變化將給城市地區的水和能源供應、下水道和排水系統、交通和電信等基礎設施系統帶來廣泛的不利影響。“對于那些與城市地區災害相關的關鍵氣候變化因素,在當前城市的適應能力水平下,其風險等級從目前到近期呈增加趨勢。如果城市具有高適應能力水平,這些風險等級將顯著降低。”國家氣候中心劉綠柳副研究員告訴記者。
 
  對于農村地區,發展中國家更容易遭受多種非氣候壓力,包括農業投入不足、土地與自然資源政策問題和環境退化問題。氣候變化對農村地區的主要影響將主要體現在淡水供應、糧食安全和農業收入等方面。
 
  “第五次評估報告基于更多文獻的證據有了新發現。”劉綠柳說,“除了極端事件造成的風險,非氣候壓力和多方面不公平引起的脆弱性和暴露度不同造成了氣候變化風險差異。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或其他方面被邊緣化的人群更脆弱。”
 
  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大部分關鍵和正在出現的全球氣候風險集中在城市地區。熱脅迫、極端降水、滑坡、空氣污染、干旱和水資源短缺將對城市地區的居民、資產、經濟和生態系統構成威脅。“就是現在我們經常提到的城市‘五島效應’,包括熱島效應、干島效應、濕島效應、雨島效應和渾濁島效應。”劉綠柳介紹道。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在低、中收入國家的增多,生活在非正式定居點的高脆弱城市社區迅速增多,其中很多人位于極端天氣的高風險區。改善基本服務不足的狀況、提高住房質量及建設有恢復力的基礎設施系統,可以顯著降低城市地區的脆弱性和暴露度。
 
  而農戶與社區的結構特點以復雜的方式影響氣候變化脆弱性。“由于在土地、勞動力市場、非農業創業機會方面與男性存在明顯差異,農村地區婦女脆弱性高于男性。牧民和漁民的生存通常依賴于自然資源,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變化政策高度敏感,脆弱性高。沒有土地或勞動力的弱勢群體,包括女性起主導作用的家庭也屬于高脆弱群體。”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馬世銘研究員介紹說。
 
  開展城市、農村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刻不容緩
 
  面臨城市氣象災害,特別是內澇災害加重的嚴峻形勢,氣象部門需要加強城市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加強城市社區的綜合防災減災示范建設;同時,決策者應在城市發展規劃中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相互依賴的系統,在氣候變化適應中起著杠桿作用。城市采取的措施對于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城市適應為增量和轉型調整、向著具有恢復力和可持續的軌道發展提供了契機。對于增加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以減災為核心的城市災害風險管理是適應城市建設的堅實基礎。改善基本服務不足的狀況以及建設有恢復力的基礎設施系統,可以顯著降低城市地區的脆弱性和暴露度,特別是對于風險和脆弱性最高的人群來說尤為如此。“生態系統適應也是城市恢復力的一個關鍵貢獻因子,與有效的城市食品安全相關的適應措施,能夠降低氣候變化脆弱性,特別是對于那些低收入居民。”劉綠柳說。
 
  氣候變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自2008年以來,“低碳城市”開始成為我國城市規劃、城市運營、城市品牌建設的新標準。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于2010年提出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確定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等八市為第一批試點,2012年確定包括北京、上海、海南和石家莊等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為第二批試點,低碳試點在全國全面鋪開。
 
  “包括無錫在內的一大批城市,通過對自身的資源、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的分析,汲取國外低碳城市發展的先進經驗,考慮未來氣候承受力,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建立起了符合當地資源稟賦和特點的低碳城市發展戰略。”國家氣候中心蘇布達副研究員介紹說,成都創城鄉統籌“四位一體”低碳經濟模式,大連積極打造低碳示范產業園,深圳、德州等地紛紛搶跑“中國第一低碳城”,各城市努力贏得“低碳城市”的名片。
 
  而農村面臨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氣象災害影響,需要加強基于影響的早期預警、氣象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等工作;同時,需要將氣候變化風險納入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城鎮化規劃。
 
  “許多農村地區已積累了一些經驗,如通過種植結構調整、野生資源利用、多種經營方式以及與非正式機構共擔風險并進行風險管理來應對氣候波動的影響。”馬世銘說,在某些情況下,農村能夠利用自身知識、資源和網絡來適應氣候變化。當單個農村家庭團體無法適應時,政府或其他外部力量必須幫助他們,或者規劃和實施適應措施。
 
  與城市地區相似,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建設同樣可以降低農村地區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但農村地區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一些地區可能存在適應前提條件難以滿足、適應支持難以獲得、適應措施難以實施的問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給、鼓勵生物燃料種植等在內的氣候政策,將對有些農村地區有重要的間接影響,既有正面的影響,比如增加就業機會;也有負面的影響,比如景觀變化和稀有資源沖突增多。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