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生鮮農產品物流期待技術創新

   日期:2014-12-0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36    評論:0    
  80后“北漂”青年劉新,從2012年1月開始,在自己供職的北京長征日盛供應鏈有限責任公司力推生鮮農產品的冷鏈運輸項目。2014年的年終總結上,他計算著這一年的盈虧,寫下了年虧損“20余萬”的字眼,但是,無論是作為項目經理的他,還是總公司的相關領導,都決定將生鮮食蔬的物流項目繼續做下去,“每一個新興行業都有一個‘破冰’期,等待新的技術支撐,我們對堅守這塊陣地有信心。”
 
  “大家都想吃新鮮的蔬菜,卻很難為無污染的食材買單”
 
  長征日盛公司的生鮮冷庫每天要發出一千多斤的蔬菜,來自京郊周邊的14個生態農場。在夏季,這些蔬菜要在冷庫里預冷到10℃以下,然后被裝進容量為10升的泡沫保溫箱里,12個小時內送達北京五環內的居民家中,最晚的一單食材送到消費者手里時,蔬菜的溫度要保持在20℃以下。
 
  生鮮食材的運輸難度主要在于溫度的保持。蔬菜預冷到十攝氏度以下時,其營養成分保持效果最好,但一旦預冷后再升溫,就會加速腐敗。“這就要求蔬菜的全程冷鏈運輸——也就意味著全程冷鏈設備的無縫銜接。”劉新說。長征日盛的五輛運輸車都配備了泡沫保溫箱和專門定制的冰板,蔬菜被裝在無紡布袋里直接送給客戶,經過全程冷藏運輸的蔬菜,可以在消費者家的冰箱里保持3到4天的新鮮期。
 
  劉新算了一筆賬,人工、場地、保溫設備等費用分攤在蔬菜上,每斤蔬菜要增加兩元左右,“我們這還是較為初級的保溫設備,我們的一家合作伙伴‘慢生慢品’使用的恒溫箱,要900多元一個。大家都想吃新鮮的蔬菜,卻很難為無污染的食材買單。”運輸設備的成本降不下來,就意味著新鮮蔬菜的快速配送無法實現低成本普及,采用化學藥劑來延長蔬菜的保質期就成為蔬菜運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環節。
 
  “14家農場幾乎全部虧損,配送高成本掣肘農場發展”
 
  長征日盛固定為京郊的14家農場做蔬菜配送工作,年終總結中,劉新發現,不僅僅是自己的業績不盡如人意,自己服務對象的日子也不太好過。14家農場里,有13家農場的會員數量出現下降。客戶的分散,蔬菜訂單本身存在的小批量特征,都加大了生鮮物流的成本。
 
  “作為居家日常消費品,生鮮農產品的消費人群需要有一定的密集度。我們平均每天有100多單的配送任務,分布在北京市東南西北各個角落,這也就是我們成本高企的原因。如果能夠一個社區一個社區地推送農莊的生態農產品,配送成本可以下降不少。”劉新對京郊農莊的生存狀態顯然抱有憂慮:“農莊的生產方式代表了一種生活理念,這種生活理念在大都市表面紅火,現實卻不容樂觀。如果無法實現大批量的集中訂單配送,生態蔬菜的品質就無法得到保障。”
 
  “要實現生鮮食品的安全流通,亟需保鮮技術創新”
 
  作為項目負責人,劉新最害怕的是蔬菜沒有在規定時間內送達,因為蔬菜一旦降溫處理,就很難在常溫下保存,“有一次,僅僅晚配送了一個晚上,整箱的蔬菜全部腐敗。”
 
  較長時間的恒溫保存技術是目前生鮮物流行業亟需的。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在最近的一項調研報告中指出,中國的農業生產具備優勢,世界上80%的大棚集中在中國,生產出了全球67%的蔬菜。中國農業走出去大多做第一產業,少數做第二產業,而西方跨國公司則主要從事與金融流動性相關的物流、研發、品牌和貿易等第三產業。這種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反映在生鮮食品的配送行業上,就是“即使生產出了安全的農產品,也很難實現安全快速的配送。”
 
  劉新認為,在生鮮農產品的配送領域,目前最期待的是低成本的食品包裝技術、保存技術的實現,“我們曾考察了一個日本生產物流設備的企業,他們生產的一種納米材料的包裝箱,可以實現24小時的恒溫隔熱,這樣的包裝箱就可以實現常溫車對蔬菜進行配送了。但是成本太高,我們目前還不能使用。新技術的支撐,是這個行業目前最期待的。”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