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總人口數量的下降,人口老齡化問題出現,農村尤為嚴重。農村人口已經連續十年減少,2016年開始農村人口每年平均下降1.3%,其中3億農業從業者當中,大部分是50、60后,智慧農業已是勢在必行。目前人工智能在農業的應用是800億美元左右。2017年至2021年期間,人工智能在農業中應用年復合增長率預計為22.68%。博創聯動創始人陶偉致力于通過農業機械本身的智能化和互聯化,把整個未來的農業機械變成無人化機械,讓未來中國農業技術,包括全球農業技術變成真正智慧農場的技術。
“智慧農業一定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路徑,實現智慧農業、農機的智能化必將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在智慧農業的賽道上,博創聯動堅持以科技塑造農業未來為愿景、幫助全國農業從業者、農業組織提供全維度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打造面向全球的科技農業生態。“近日,博創聯動創始人兼 CEO 陶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博創聯動將依托在智能農機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參與并助力中國的脫貧攻堅和小康社會建設。
夢想照進現實 致力建設中國的“智慧農場”
對于陶偉而言,博創聯動是他研究生畢業十多年所經歷的第三家公司,也是傾注了所有心血和夢想的公司。這次,他開始帶領團隊“真正創業”,致力建造中國的“智慧農場”,好比電影《星際穿越》里巨大的無人駕駛的聯合收割機那樣。
2004年,陶偉進入導師創立的博創興工,在主持博創興工的十多年間,承接了多項工程機械行業的車聯網信息服務與智能控制項目,經歷了國內工程機械智能化從 0 到 1,再從 1 到 10 的行進過程。
2014年,陶偉成立博創聯動公司,目標是把機器人技術中的自動控制技術、遠程聯網技術應用于農用機械裝備和新能源車輛等領域,把每臺移動裝備變成智能聯網機器人,實現智慧農場的全套解決方案。
“今天的數字化工廠,實際上就是我們說的未來智慧農場或者數字農場的場景。你看特斯拉的超級工廠,每個機器都是聯網的設備,機器在完全無人的場景里面自己作業,其實這個場景就是典型的未來智慧農業場景。就像《星際穿越》里你看到的,現在我們在做的事情完全一樣。首先把這個機器變成類似智能化機器人的高效機器,然后變成一個聯網的機器,一個人可以看多臺機器,讓機器自動作業,最后比較系統地看管這個機器,變成真正數字化的農場。”每每談及當初創業的初心,陶偉仍然一如當初剛開始創業之時,躊躇滿志充滿熱情和期許。
智慧農業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進入十四五以來,智慧農業成為現代化農業和鄉村振興進程中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深耕智能農機以及數字農業系統多年,作為智慧農業解決方案服務商,博創聯動在智慧農業領域的加碼,并非一時之念,也更不求一時之功。
早在2014年,博創聯動創始人陶偉開始投身智慧農業賽道,以農機設備智能化為切入點,將機器人的自動控制和遠程聯網等技術,應用于農機裝備,把農機變成智能聯網機器人,能很好地保證作業效率和生產的標準化,還降低了企業投入成本。在智能農機創新上,博創聯動的智能農機類型已經覆蓋耕整地機械、種植施肥機械、田間管理機械、收獲機械等。
在陶偉看來,一方面,農機智能化不僅能夠解決農業生產難題,智能精準化種植又將最大化提升土地的利用率,還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回農村創業,讓農村勞動力回流。
另一方面。智能化互聯網的精準作業過程將帶來農業效率的提升,農業機械裝備帶來的農田、農作物大數據的信息增值,未來可能是萬億級市場。“十四五”規劃提到,要加強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研發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5%。機器本身的智能化提升是解決生產效率非常重要的因素,智慧農機將成為今后農業裝備產業技術競爭的焦點。
智能農機是中國農業科技實現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這里的“傳統”有一個通俗的理解,就是中國農業生產傳統上主要由人工操作,近現代雖然發展農業機械化,但研發和應用水平仍落后于發達國家。在農業機械化時代,中國農業科技未能趕上發達國家的步伐,但在科技創新一日千里的數字化農業時代,中國有沒有可能跨過農業機械化時代的劣勢,在數字化農業特別是農業人工智能研發應用等尖端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陶偉認為,農業是非常典型的機器人應用場景,具有高度重復性、作業流程非常標準化和專業人員缺乏的典型特征與問題,中國勞動力的人口下降與土地集約度增加,直接帶來多方面的需求,其中包括新的一代農業的基礎。通過農業機械本身的智能化和互聯化,把整個農業機械變成無人化機械,將會是中國農業科技實現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現代農業較發達的國家,大型農機裝備智能化程度已較高,很好地提升了農業生產水平,我國農機裝備量大,智能化水平相對較低,這是問題也是機會。
陶偉表示,博創聯動通過自動駕駛、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已讓大型農機在許多場景中實現自動駕駛和自動作業。我們以棉花為例,中國80%的棉是新疆產的,當地的棉花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3800萬畝,也是國內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而高端采棉機長期被國外企業所壟斷,價格居高不下。經過對采棉機智能化改造,加上了高端智能控制系統之后,可以實現智能行走模式和自動流程的采包一體化,棉花直接變成棉包,不僅省去了拖車、打垛機等配套機械和人員,而且不用停機卸貨,作業效率更是相當于上千個人工。
由人工采棉向以機器為主的方式轉變,以智能化農機作為作業手段,以數字化農業能力為核心,通過大數據指導生產運行,實現節本、高效、精準、綠色的農業生產方式,這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陶偉認為,智慧農業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路徑,想要實現智慧農業,農機的智能化必將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自2019年開始,博創聯動研發了農業細分行業“云—管—端”綜合解決方案。從農機智能控制與遠程聯網的精準農業升級改造入手,融入農田和農作物信息化,搭建面向全球的智慧農場智慧作業平臺。
陶偉也指出,除了產品與技術助推農業變革之外,系統性的解決方案也是科技企業賦能農業產業的主要表現。博創聯動正在加緊技術與產業相結合,幫助中國農業實現智能化、無人化。
“我本身是一個技術創業者,應該是一個比較堅韌的技術創業者,比較崇尚科技的力量,也相信科技能夠根本的改變農業的生產狀態,我也希望未來有更多根植農業、服務農業的技術團隊加入進來,能夠助力于這件事,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盡管博創聯動已經成為智慧農業領域最頂尖的公司之一,但是陶偉仍坦言,要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的全面振興,需要更多科技者的共同努力。
陶偉強調,博創聯動將依托在智能農機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參與并助力中國的脫貧攻堅和小康社會建設。在這個承上啟下的歷史節點上,博創聯動希望用科技賦能智慧農業,助力國產農機的無人化實踐,在未來的鄉村振興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