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縣的一位農民,30年前憑什么能領到安徽省霍山縣發給他的工資?安徽大學的著名生物學教授,為何多次給這位農民寫信寄錢?這位教授,又為何“上書”當時的湖北省省長?
昨日,湖北省醫藥工業研究院院長王正榮研究員率隊的考察組,向記者講述了一段由英山鐵皮石斛(hu,音湖)牽起的跨省情緣,以及英山重振石斛產業的新鮮故事。
野生鐵皮石斛,是瀕臨滅絕的國家珍稀名貴中藥材,素有“中華仙草”美譽,每公斤售價高達三萬元,英山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產地之一。
10月下旬,為考察這一珍貴藥材,王正榮與孫代華、劉輝等專家一起,來到英山縣吳家山境內大別山主峰,找到了當地最有名的采藥人、71歲的劉正言老人。
見到省里專家,老人激動不已。他講述了30多年來自己幫助安徽霍山采集野生鐵皮石斛,并與安徽大學著名生物學教授結緣,以及老教授給時任湖北省省長寫信提建議的故事。
原來,與英山相鄰的安徽省霍山縣,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瞄準石斛產業,并大力發展人工育種,目前全縣種植已達2000多畝,年出苗1億株,年產量5000公斤以上,被命名為“中國石斛之鄉”。
而英山盡管資源豐富,但石斛產業一直沒能發展起來,這讓劉正言感到十分遺憾。
鮮有人知的是,霍山打造“中國石斛之鄉”過程中,卻曾長期向湖北藥農“借力”。
劉正言老人正是當年霍山石斛育種時期的見證人。在劉老家里,保存著這樣一份早年的文件:“霍山縣醫藥公司為開展石斛資源普查,采集標本,聘請有采集經驗的英山縣雷電公社藥農劉正言同志擔任采集工作,工資每月30元……”。
因研究石斛,劉正言與安徽大學生物學系教授王立安結下深厚友誼,兩人常書信往來,劉老多次給王教授寄去石斛,王教授則寄來錢表示感謝。熱心的王教授曾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專門寫信給時任湖北省長郭振乾,建議湖北盡快采取措施,對英山的野生石斛嚴加保護,并適當投資開發。
但20多年過去了,由于投資成本大等原因,英山石斛產業發展緩慢,到去年為止,仍處于原始的初加工狀態。“我們來考察石斛,就是給您帶來好消息的!”王正榮對劉正言老人這樣說。聽到這話,老人振奮不已。
王正榮所說的好消息,就是英山石斛產業將迎來巨大轉機。去年下半年,湖北省國資委在對口幫扶過程中,決定幫助英山引入資本與技術,大力發展英山石斛產業。目前,這個幫扶項目的實施單位省醫藥工業研究院,已帶著技術進駐大別山,并引入了武漢海特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英山縣紫楹石斛產業有限公司,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建立產業園區。
海特生物制藥董事長陳亞介紹,石斛項目預計投資2億元,目前已投入5000萬元。眼下,項目一期工程建設已落成,面積100畝,過去幾近荒廢的沙土田,現在成了種植石斛的風水寶地。下一步,將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力爭將種植擴至1000畝,帶動農民致富,打造英山新的支柱產業。
他們有信心,在不遠的未來,英山成為真正的“鐵皮石斛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