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護是農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硬措施。為改善土壤質量、提升農業效能、讓黑土地能永續利用,春耕時節,東豐縣積極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實現提升耕地質量等級、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產地環境等目標任務,加快建成一批集中連片、土壤肥沃、生態良好、設備配套、產能穩定的農業生產基地,對黑土地進行有效修復。
“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操作簡單、實用性強,增強通風透光性,可以充分發揮土壤中水、熱、氣、肥的作用,緩解作物間爭光、爭肥矛盾,是農民增產增收的一項新的玉米栽培技術措施。”在二龍山鄉東保安村的項目試驗田里,農業專家正就機械設備的科學使用和黑土地保護利用可行性技術等向村民講解相關知識。據專家介紹,機械深松的目的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增強雨水入滲速度和數量,減少徑流、減少水分蒸發損失,提高土壤保墑蓄水能力,有利于農作物的根系下扎,為農作物的高產穩產創造了條件。
“因地制宜、依靠科技修復黑土地,及時有效,造福子孫。”史洪軍是當地玉米種植大戶,他說,自家田地被選為試點,他十分高興。以往春耕前,田地如何更科學的耕種一直是困擾他的一塊“心病”。按照傳統種植方法過度開墾,不斷地消耗著土壤的肥力,造成土壤有機質不斷流失,自己的腰包雖然越來越鼓了,可土地卻越來越“薄”了。今年,有了農業專家親自上門指導,改變了傳統種植方法,采用玉米“寬窄行”“玉米秸稈覆蓋”為主的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增加了土壤中多種養分的含量,還大大提高了出苗率,每畝預計可曾收300余斤。
據了解,自2018年東豐縣被列為全省“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縣”以來,縣農業農村局便積極行動,組織人力、物力,探索黑土地保護的可行性方案,在給農田進行“測土配方”的基礎上,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發展戰略,采取“秸稈還田”“機械翻松深松”“大數據平臺建設”等技術措施,創新服務機制,切實保護好黑土地,為農業鄉村振興、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支撐。本次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為期三年,分布全縣5個鄉(鎮),實施規模達2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