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在青田縣阜山鄉紅富垟村的藏紅花基地里,歐鶴藏紅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嚴特波正忙著對藏紅花花絲進行抽取與分類。此時,他已經開始對接下來的輪作打起“算盤”。
談起“水稻(田魚)——藏紅花輪作模式”,嚴特波打開了話匣子,“這種生態高效的模式非常科學,一年下來可以為我增收30多萬元呢。”
“藏紅花是冬春季作物,生長期為11月中下旬到第二年5月上旬。采摘與移植是在10到11月進行,這樣夏秋季節的農田就白白荒廢了。”嚴特波在阜山鄉種植了6年的藏紅花,每年,他都在為如何更充分利用農田而傷腦筋。直到2012年,在農業專家的引導下,嚴特波萌生了“藏紅花跟水稻輪作”的想法,并付諸實踐。
嚴特波介紹,6月初,開始插秧種植水稻,秧苗插好半個月后,放魚苗。與藏紅花輪作的水稻,日常管理只需注意除草,不需要另外再施肥與除蟲害。而在9月份捕完田魚、收割完水稻后,閑置的農田就將開始發揮新的作用。
在完成了對農田平整和除草工作后,大棚里的藏紅花球莖就會被移種到田里,一直到第二年5月份。這期間,每月的追肥和及時除雜草很關鍵。
每畝水稻產量增加到600公斤,節約肥料、蟲藥300元,采用藏紅花——水稻輪作結果令人欣喜,“沒想到,這種模式不僅實現了農田的二次利用,還提高了水稻、藏紅花的抗病蟲害能力和產量。”嚴特波說。
“水旱輪作模式既可以調節農田生態系統,改善土壤肥力和理化性質,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達到增產的效果;又能降低病原物的存活,抑制害蟲數量和減少病源,減輕病害的發生,以實現豐收。”青田縣農業技術人員表示,作為田魚之鄉,推廣水旱輪作模式對農戶增產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