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達萊有機綠色共享農業國際論壇,在農業大省——吉林省和龍市舉行。與其他農業論壇相比,本屆論壇除地方特色產業、綠色有機發展等傳統議題之外,來自政策、行業、資本、科技等領域的各路專家,還圍繞該市在共享農業領域的創新探索及其意義,進行了熱烈探討。
和龍,是圖們江、海蘭江的發源地,是“世界長壽之鄉”“世界老年宜游城市”,首批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區之一。年平均氣溫在5.6攝氏度,植被覆蓋率達96%,森林覆蓋率達87%,是全國空氣和水質量最好的城市,被聯合國開發組織確定為“中國高科技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及深加工示范區”。
自古以來,和龍以水稻為主要作物。和龍大米源于史載的“盧城之稻”,為亞寒帶稻米優秀品種,古渤海國曾進貢唐朝。“盧城之稻”,是歷史上有文獻記載最早的貢米,主要產自渤海國顯德府中京城附近,即現在的和龍平崗綠洲。該地區占地400平方公里,位于世界農業黃金帶,是著名有機水稻之鄉,擁有“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生態農業景觀。
和龍市委書記金烈表示,為落實黨和國家領導視察和龍重要講話精神,和龍市選擇以“共享”作為解決農村優質農產品的最優途徑,以“互聯網+”思維推動農村進步、現代農業發展,將鄉村民宿、有機大米、林下參等優質產品與城市消費群體精準對接,形成互聯網農場電商的模式。
據了解,2018市實施了光東村“共享稻田”項目,通過整合土地資源,推出了“共享稻田”,以“共享”方式面向社會推介,提供“私人訂制”服務。僅在寧波市鄞州區就成功推介4000份,突破400萬元,效益資金達150萬元,實現了村集體、企業、農場主、農戶“四方”受益。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也讓城市人品嘗到了優質的和龍大米,為和龍農產品迅速打開了南方市場。
金烈表示,面對全新的發展機遇,和龍將繼續探索有機綠色農業發展新路徑,利用更多農村優質資源,開發以土地租賃、托管代種、禽畜認養、度假住宿為主的“共享農業”項目,不斷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和龍力量。
國務院扶貧辦原主任、原農業部副部長劉堅指出,2017年,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發布了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支持共享農業的探索實踐。從宏觀方向與市場需求兩個層面而言,和龍市在共享農業方面的創新,對破解當前中國“三農”問題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而最大的不平衡之一,就是城鄉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之一,是農村的發展不充分。”劉堅表示,共享農業將城鄉消費者和農村生產者形成一種共享的經營關系,不僅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更有利于推動城鄉一體化。農業供給側改革,需要“互聯網+”出一把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認為,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侯云春說,農業11連增是我們能夠社會穩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當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需求提升,外貿等國際形勢的變化等,讓農業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必須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共享經濟是經濟學上的一次革命,把過去傳統的所有權的轉移變為使用權的讓度。只要給予有組織、有領導的規范化、標準化,和龍共享農業的路子可以越走越寬闊。
中國國家品牌網品牌學者尹杰表示,共享農業中的共享,與共享單車等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加強了消費者和農業生產者之間的互動,從而更好的提高了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的質量,這件事情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互益的。對農業生產者來說,他不用再為農產品的銷路而所犯愁,因為都是通過訂單式的訂購。在生產的過程中,更加要求的是透明化。對消費者來說,首先可以保證吃到的農產品是安全、放心的,衛生的。并且平時還可以將其農業生產作為一個娛樂的方式來進行參與。
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東北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潘鴻表示,當前國家大力投入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消除農業經營者對市場需求、行業動態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稱。隨著共享經濟模式必將能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人民脫貧致富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