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記者一踏入撫順清原滿族自治縣英額門鎮椽子溝流域,看到公路的兩側盡是忙著種植中藥材的農民,三五成群在忙碌著,大面積的中藥材盡收眼底。有關專家稱,清原中藥材龍膽草獲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不僅僅標志著龍膽草有了走出國門的“身份證”,同時,也為清原龍膽草銷售又打開一扇“大門”。
初探:龍膽草花開椽子溝
撫順清原滿族自治縣利用“一縣一業”政策,圍繞中藥材這項產業所形成的藥材基地,今年已進入到第二年,累計發展面積達到1.2萬畝,其中英小線沿線13公里長的公路兩側全部發展了中藥材,達到5000畝,實現了可視范圍全覆蓋。
英額門鎮副鎮長李剛說,正是由于這個基地的帶動作用,英額門鎮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由2008年的不足萬畝發展到25000畝,其中龍膽草6000畝。特別是近幾年,全鎮的藥材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引進了玉竹、蒼術、白鮮皮、威靈仙、沙參、黃精等20多個品種,形成了以龍膽草為主、多品種發展的良性格局。全鎮年產各種藥材4000多噸,藥材純收入4000萬元。
在椽子溝,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英額門鎮椽子溝流域的這片熱土上,創造出了萬畝中藥材基地美麗篇章。據了解,整個流域有2個村,有農戶800多戶,90%以上的戶從事藥材生產。有藥材合作社5家,藥材種植戶均加入合作社,藥材初加工企業2家。2012年時,這里的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12000元。
“能夠形成如今的巨大規模和發展前景經歷了40多年的時間,從開始村民從黑龍江移栽,到發展成特色產業,再到申請國家地理標志,今天,龍膽草已經成為清原的一個標簽。”李剛這樣說。
如果說上述的英額門鎮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就,離不開一個人。
徐等一,是清原英額門鎮的“土專家”,從二十多歲的年輕小伙變成兩鬢斑白的花甲老人,他在田間地頭研究草藥40多年,其中,最有名就屬龍膽草。
徐等一告訴記者,龍膽草原本產自黑龍江地區,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農民將龍膽草帶到了清原,因為氣候、土壤適合,龍膽草開始在清原各地種植。“經過多年的試種、培育,最終在1992年形成規模種植,龍膽草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特色:中藥材協會牽引產業龍頭
李剛說,為了能夠更好地讓龍膽草在本地發揮作用,在英額門鎮合作社牽頭下,成立了中藥材協會。
目前,全鎮有規模藥材加工廠2家,分別是道生堂藥業有限公司和昌盛龍膽草專業合作社的加工廠,各類專業合作社21家,其中中藥材專業的有11家,帶動農戶1200戶,養殖類的8家,苗木類的2家。
2013年中藥材協會爭取縣農發局補貼資金實施了龍膽草進加工廠加工的措施,工廠加工總量達到100噸,占總產量的25%;使得龍膽草的質量明顯得到提高,價格也由每斤30元提高到40多元。但是,李剛直言中藥材協會的作用發揮總體還不理想,運行模式還有待研究,如何形成合力,在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發展作用是今后對合作社管理和支持的重點。為此,中藥材協會決定今年在椽子溝村的新堡組再新建一處藥材加工廠,不僅滿足藥農的初加工需求,還要實施深加工,實現加工增值。
李剛告訴記者,上述問題的形成,主要還是因為龍膽草沒有形成品牌,“形成不了品牌,自然草藥的知名度就不夠,同時銷售價格也很難提升。”
破題:給龍膽草辦理“身份證”
面對家鄉特色產業發展的“瓶頸”,清原滿族自治縣工商局孫玉新局長說,國家地理標志就像一個“身份證”,有了它,龍膽草才能走向市場,開拓更廣闊的前景,將龍膽草等一批有著地域特色的產業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已經迫在眉睫。
“隨著我國商標工作國際化程度逐步提高,‘中國制造’已經聞名于世。但是我國的很多品牌遭遇境外搶注事件時有發生。尤其在中國商標已進入了被境外搶注的高峰期,馳名商標、知名商標和原產地保護產品名稱是境外搶注的熱門。”
孫玉新介紹說,從農副產品商標的發展情況看,無論從商標的數量、商標的質量,還是商標的區域、品種看,發展還不平衡,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缺乏對運用農副產品商標戰略意義的認識。大多數農副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對利用商標戰略開拓市場的觀念不了解,很少有人把商標看作是“無形資產”。“因此導致我縣農副產品商標注冊率低,使用效率不高。沒有創出牌子,沒有得到消費者認可,即使在本地有一些知名度,但是缺乏開拓縣域外省域外乃至全國品牌的意識。”孫玉新這樣說。
同時,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農民還處在“小農經濟”的影響中,產品只注重自給自足、自產自銷、年種年收年用,安于現狀,小富即安,忽視創建自己品牌、及時辦理商標注冊。沒有在商標使用上下工夫,導致名牌少,商標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商標的價值沒有很好實現。
農副產品商標的科技含量不高,基本上處于粗放經營,缺乏深加工、精加工,產業化發展。農副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目光短淺,一些季節性的農副產品生產出來后,對產品的原始形狀、品種不加改變便投放市場,只顧眼前利益,沒有把先進生產加工技術應用到農副產品深加工上,對改變農副產品的外包裝、上升到品牌缺乏理性認識。
由于沒有商標,很少有本地農產品打入城市超市大商場,只能限制在農貿市場中銷售,經濟效益發揮不出來。因此,要實施農副產品商標戰略,品牌興農、品牌興商,就要向農副產品的生產者、擁有者、經營管理者灌輸商標在農副產品發展和農村經濟騰飛中的重要性,提高對商標作為知識產權、無形資產的認識。
經歷:國家地理標志注冊之路
據了解,近年來清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縣現有各類企業1200余戶;個體戶9000余戶;農業合作社160余戶。一些招商引資企業相繼落戶清原,清原當地企業的經營規模和效益不斷擴大,企業的知名度不斷提高。但是,全縣注冊商標和著名商標存有量很少,與地區經濟發展很不相稱。“經初步調查,我縣注冊商標仍在續展期內的(有效的)有162件,各類企業、個體戶注冊商標占有量僅為千分之七。”
孫玉新說,其他的注冊商標情況大致分為幾種情況:一是企業已經關停并轉,無場地無人員無經營行為,隨之注冊商標也無人管理,沒有按期辦理續展;二是有的企業法人代表或具體商標管理人員幾經更換,新人不知不懂不管,導致注冊商標沒有按期辦理續展;三是自然人持有的注冊商標,隨著外出經商,在外地經營,有的人員已經離開清原到外地居住經商,根本無法聯系,所持有的注冊商標有的已經過期作廢;四是已有省著名商標4件,市著名商標19件。
孫玉新說:“很久之前,章丘大蔥就已經申請了國家地理標志,以至于章丘大蔥的價格翻了好幾倍。面對的商標搶注和打造清原特產品牌兩重因素的考慮,縣工商局決定給龍膽草申請國家地理標志。”
為了能夠在清原實施商標戰略,清原工商局特意組織相關職能部門來到山東龍口市、蓬萊市考察學習。“山東龍口是全國經濟發展百強縣第九名,年財政收入40億,個體戶2萬戶,私營企業3000戶,注冊商標5000件,年平均新申辦240件,馳名商標7件,年產值過億的企業很多,其中有的多達30億。在品牌戰略上投入較大,如南山集團近三年商標廣告投入達2000萬元。”孫玉新這樣說。
在采訪中,孫玉新說,“到山東學習,重在能把縣里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起來。”孫玉新告訴記者,回到清原,縣工商局特地請來沈陽某商標專利事務所工作人員來現場指導,向村民講解注冊地理標志的重要性,同時,先行查詢、指導,不能申報的農產品要提前提醒更換。
一面組織學習一些注冊國家地理標志經驗,一面按照相關規定實施注冊,目前,經過相關部門努力配合,“清原龍膽”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接下來,龍膽草將會立足清原,走向遼寧,面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