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統籌規劃農產品市場流通網絡布局,重點支持重要農產品集散地、優勢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
加快推進以城市便民菜市場(菜店)、生鮮超市、城鄉集貿市場為主體的農產品零售市場建設。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加強糧油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發展農產品低溫倉儲、分級包裝、電子結算。健全覆蓋農產品收集、存儲、加工、運輸、銷售各環節的冷鏈物流體系。
加快培育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大力發展快捷高效配送。積極推進“農批對接”、“農超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降低流通費用。強化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
新型城鎮化的目的就是著力擴大內需,增加農民收入,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聯系糧食流通部門,就是要拓寬糧食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健全糧食最低收購價形成機制和運行機制,解決糧食等農產品流通效率低、農民變不成市民的體制機制問題。
曾幾何時黑龍江省五常大米每斤賣到199元,而農民每斤稻谷賣不到2元,2009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2010年5919元,2011年6977元,2012年7917元,2013年8896元,相比居民可支配收入、糧油等農產品的漲幅,近年來農民純收入仍屬于低增長、低收入,增加種糧農民受益任重道遠。
糧食流通對促進糧食生產的發展、調整生產結構、調節消費需求、減少供求波動,合理引導消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曾幾何時,在糧食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漫長時間里,國有糧食部門建立了以糧所(糧站)為中心,星羅棋布的臨時收購點為半徑的糧食購銷網絡,覆蓋著糧源所在地,輻射周邊糧食購銷。
曾經何時,提出國有糧食企業要掌握80%的社會商品糧源,統一的糧食收購工作組織和輻射糧源的大大小小的收購網點,交織形成“蜘蛛網”,對國家當時掌握糧源,保障軍需民食,確實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今天看來,計劃經濟體制下按行政區域鄉、鎮都設有糧管所(糧站),雖然有資源整合之嫌,但符合糧食流通的需要。
特別是自2004年實行糧食“三放開”,糧食流通已形成多渠道,收購主體呈多元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全面改革后,國有糧食購銷網絡已不復存在,很多糧所(糧站)出售變賣。隨著多渠道糧食收購的開展,購銷資源愈發顯得重要,保不住糧食購銷網絡,丟失陣地,實際上是一大損失。糧食收購價格和市場呈現多元化和不穩定性,收購成分良莠不齊,炒作、囤積、不規則運作的行為時有發生,收購網點不均勻、不合理,中間成本過于大,期間利潤被中間商占了大頭,農民收益大打了折扣。
應對的最好辦法是整合國有糧食收購資源,實現中儲糧和地方糧食部門聯手收購;加大糧食購銷,嚴格執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大力發展訂單收購,進一步發揮國有糧食部門市場主渠道作用。
充分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市場“主渠道”作用。認真落實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指導督促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企業積極入市收購,充分發揮糧食流通對糧食生產的引導服務作用,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促進糧食增產,帶動農民增收。
大力發展糧食訂單。總結推廣訂單收購示范縣經驗,大力發展訂單生產,確保農民余糧有銷路、企業用糧有保障。積極搭建省際間和省內地區間產銷協作平臺,努力搞活糧食流通。做好托市糧競價銷售工作,停止定向銷售,實行保本微利,順價銷售,平衡產銷區糧食供需。抓好糧食收購資格審驗工作,規范管理,改善服務,進一步發揮多元市場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