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浙江桐鄉綜合施策整治養殖污染(圖)

   日期:2018-09-1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    瀏覽:397    評論:0    

  江南的農村是什么模樣?在不少人印象中,定是一幅小橋流水、白墻黛瓦的清麗畫卷。然而,這畫如若拉近了再瞧:白墻旁是破豬棚,污水橫流到河里……這景象豈不敗興?

  六七年前,浙江嘉興桐鄉市的一些村子,就曾遭遇這樣的尷尬。桐鄉市濮院鎮油車橋村村民李春明回憶說:“前些年,不少人散養豬,看著臟、聞著臭。很多人賺了錢都去城里,把臟亂留在村里。”

  散養式、粗放式的養殖,使得養殖污染問題日益凸顯。2013年4月初,嘉興召開生豬養殖業轉型升級動員大會,市、縣、鎮、村四級千人參加。桐鄉市委、市政府表示:要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推進生豬養殖業轉型,發展生豬規模養殖,解決農村面源污染,還人們一個美麗鄉村。

  5年過去,桐鄉變了。

  制定規劃 科學養殖 投入1.78億元轉產轉業補助

  治理散養豬場污染,拆違減量是必做的工作。但哪些豬棚該拆?哪些可以保留?桐鄉市經過大量調研后,按照區域環境承載力和土地消納能力,編制《生態畜牧業發展專項規劃》,劃定禁養區、限養區,規劃布局全縣生態養殖。

  桐鄉市各個鎮街的工作人員依據規劃,為每個養殖場制定治理方案,一場一策,照方施治。

  河山鎮堰頭村,曾經的養豬大戶張福林有棚舍738平方米,年出欄肉豬1500頭。“那時候,豬多,污染也多,味道大得別人不敢靠近。”他說。

  2013年5月,張福林響應政府號召轉而從事泥鰍苗種養殖。如今,泥鰍苗種養殖面積擴大到50多畝,年凈收益40萬元。他笑著說:“這不僅比養豬穩定,整個人也清爽了!”

  對養殖戶轉產轉業,桐鄉市按標準給予補助。據統計,桐鄉市累計投入1.78億元,幫助1.2萬戶原來從事生豬養殖的農戶順利實現了轉產轉業。

  保留的養豬場全部實現達標排放 年產有機肥1.76萬噸

  一批生豬散養場點關停后,桐鄉市保留12家生豬規模養殖場。這些養殖場怎樣有效防治污染?

  近日,記者走進鳳鳴街道的雙豐牧場。占地面積64畝的場區內,豬舍居于中間,寬敞明亮。豬舍四周被大片繁茂的綠植層層包圍。最讓牧場主沈春潮得意的,是豬場的污水處理、全自動除臭消毒等各種環保治理設備。

  “環保不達標,牧場可開不了。”沈春潮邊走邊介紹,牧場對生豬的排泄物進行了干濕分離處理。這邊,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后,加工成了有機肥再還田;那邊,尿液排到旁邊980立方米的沼氣池。“每天產的沼氣,都提供給周邊村里的50戶人家用。免費的!”

  除了12家規模養殖場,對于一些仍然想要養豬的人家,桐鄉市在村里建設了集中養殖場。在濮院鎮星旗村的集中養殖場里,記者看到,在糞污處理區,糞水和廢液經工業化預處理,達標后才進城市污水管網;干糞則經過收集后,送往鎮里的有機肥廠,制成無味干燥的有機肥。

  濮院鎮有機肥廠負責人陳曉紅介紹,這是鎮里統一建設的有機肥廠,每天用掉10噸豬糞,村里所有的生豬排泄物都能消納掉。

  “現在,全市保留的養豬場都完成了生態化治理與達標排放。”桐鄉市農經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桐鄉實施了畜禽糞便加工還田、沼氣工程以及糞便碳化加工高端碳基肥、尿液加工高端液態肥等資源循環模式。目前,桐鄉市共建有8個有機肥料廠,年處理畜禽糞便5萬多噸,生產有機肥1.76萬噸,全市的豬糞有了好去處。

  高壓噴淋生物除臭劑去除臭味 首創死亡動物生態化循環處理模式

  處理好糞污,養豬場的環境整治并非就完成了。還有一個污染源——臭氣。

  在濮院鎮韓家里牧場,負責人韓錦文回憶,在養豬場轉型過程中,建設的糞污處理設施運行后,還是有周邊村民前來反映養殖場的臭氣問題。這一問題也要解決才行。

  群眾的訴求,要求生豬養殖轉型工作更加精細。經專家指導后,韓錦文決定采用舍內高壓噴淋生物除臭劑的方法,實現減臭目的。走進韓家里牧場,記者看到,工業化處理區、豬舍內,一排排噴淋管正在運作。在養殖場,豬的氣味已經很淡。韓錦文說:“我們用負壓風機收集臭氣,并結合植物臭氣綜合噴淋劑,實現減臭的目標。”

  在減臭工作快速推進的同時,對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也同步進行著。桐鄉在全國首創了死亡動物生態化循環處理模式。

  在建成于2014年的桐鄉市恒生動物生物處理廠,企業負責人錢耀洲介紹:“我們自主研發了高溫生態循環處理技術,對病死動物進行高溫高壓處理,年處理能力7300噸。”

  為了完善死亡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桐鄉市在11個鎮(街道)建立了死亡動物收集中轉站,并在12個生豬規模養殖場配套建了死亡動物暫存點。

  “雖然建了收集站,養殖場會不會嫌麻煩,自己私自處理了?”在梧桐街道城西村,記者提出疑問。

  “不會的。”城西村支部書記高建興說,“現在養殖場只需打個電話,就有專人上門收集。限定時間內,病死豬會由收集車統一送往處理中心,進行無害化處理。私自處理是違法的,而且拿不到保險補貼。”

  目前,桐鄉市已經形成了“場定點暫存、鎮(街道)中轉站統一收集、工廠集中處理”機制,并開展生豬保險與無害化處理聯動工作,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實現了全域覆蓋。

  線上全天候智能監管 線下網格化監管 鄉村面貌迅速改觀

  保留下來的養殖場,仍然可能造成污染。對它們,桐鄉市始終都繃緊監管的弦。

  在雙豐牧場、五豐牧場,記者采訪時看到,排污口處都安裝了攝像頭。在桐鄉市環保局的在線監控平臺,工作人員緊盯著排污口的實時情況。市環保局管理科科長沈紅霞介紹:“2017年以來,我們進一步加強對留存生豬養殖場的線上監控體系建設。目前,全市的養殖場已全部接入桐鄉市農業應急指揮系統和環保在線監控平臺,利用網絡、視頻監控、軟件平臺,實現了線上全天候智能監管。”

  在線下,桐鄉市建立了網格化監管體系。鳳鳴街道新農村村主任倪利根告訴記者,村里每個月都會安排專人到養殖場1次以上,對養殖場保潔、排污等情況進行監督管理,并填寫巡查記錄表,建立巡查檔案,市級部門會抽查。

  同時,農業、環保、治水等部門也加強了常態化溝通協作,嚴厲打擊不按規定處置畜禽排泄物的行為。截至目前,桐鄉已經立案查處畜禽養殖污染案件25件,在實施罰款的同時,全部責令其整改到位。

  經過5年的努力,桐鄉市生豬養殖轉型升級成效明顯,規模化養殖比例達100%,成功創建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3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5個。桐鄉養殖業的轉型,也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環。隨著“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工作的同步進行,桐鄉鄉村面貌迅速改觀。

  如今,漫步在梧桐街道桃園村,村民周學林家的小院內,曾經建豬舍的磚瓦被砌成了籬笆墻;村民顧林峰在廢棄的豬食槽里養起了荷花和金魚;村民謝紅梅家的后院花木掩映。

  臭氣熏天的散養豬舍不見了,到處是花紅柳綠的景象,石門鎮春麗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衛興言語自信:“瞧,我們的江南美景又回來了。”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