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星200畝到去年的900畝,再到今年的2600畝,短短兩三年時間,石城縣豐山鄉薏仁種植面積增加了10多倍,而且種植面積還在呈幾何數增加。一個小小的鄉鎮,薏仁種植面積為何突飛猛進,一夜間成為當地農民新的致富產業?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來到石城縣豐山鄉一探究竟。
一粒米的效益——埂種變套種
福建省寧化縣是“中國薏仁之鄉”,石城縣豐山鄉毗鄰寧化縣。由于受寧化種植習慣的影響,加之豐山鄉旱地多,適合薏仁種植,因此當地許多農民有種植薏仁的習慣,但僅僅局限種在田埂上,種植面積很小,全鄉種植面積加起來也不過200多畝,種的薏仁也僅自己食用,無法產生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著薏仁市場價格的攀升,薏仁的畝產效益接近4000元,豐山鄉農民漸漸對薏仁種植產生興趣。但問題來了,怎么擴大薏仁種植面積?如果單在旱地上種植,旱地面積不多,無法形成規模;如果在水田里種植一季的話,總體效益不高;如果在煙葉采收后種植,時間太遲了,天氣會影響產量。如何破解這三個難題?
豐山鄉迅速組織農技干部和農民代表,專程前往福建寧化縣,考察當地農民是如何解決時間及農田的沖突問題。“原來,他們基本上在水田里種植薏仁,當烤下部煙的時候便開始套種薏仁,待煙葉采收完后把煙梗拔掉,為薏仁讓出生長空間,這樣就解決了薏仁種植時間過遲的問題。”豐山鄉副鄉長溫財金告訴記者。
學到了套種技術后,豐山鄉農技干部和農民代表回到家鄉,指導農民5月底或6月初在煙田里種薏仁,科學掌握好種植間距和肥料用量,使薏仁與煙葉成功套種。
豐山鄉豐山村農民劉小能以前僅在田埂上種植薏仁,基本上僅供自己食用。掌握了“煙葉—薏仁”套種技術后,他今年種了5畝薏仁。劉小能表示,由于把好了種植技術關,預計今年薏仁的產量將突破750公斤,大概會有1.8萬元的收入。
豐山鄉黨委書記楊北榮告訴記者,得益于套種技術的大力推廣,豐山鄉薏仁種植面積直線上升,從200多畝迅速增加到2600多畝,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