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撒進土里秋后長成飄香的谷物,就有了最原始的第一產業,而后在企業流水線下加工成米制品、豆油,邁進了第二產業,最后再搬到超市的貨架出售,于是又進入了第三產業。
作為種植大縣的肇州縣,糧食通過“過腹增值”后,畜牧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推動了農村三產相互融合與轉型升級。去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0.6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42.8億元、45.5億元、42.3億元。
培育特色基地,夯實產業融合基礎。
走在肇州縣通往鄉村的小路上,一塊塊農田、一個個養殖場的背后,往往都連著一個龍頭產業。去年,縣里圍繞滿足龍頭企業和綠色食品產業對優質原料需求,推進了綠色種植、特色產業、安全肉源這三大基地建設。
為了真正建成綠色種植基地,縣里重點實施了“三減兩增一提升”萬畝示范田項目,落實示范基地8處,實施節水增糧2.08萬畝,田間工程項目3.5萬畝。全縣“三品一標”總數達105個,綠色、無公害食品標識認證面積達160萬畝。
眼下,肉類食品安全是人們關注的一個重點。為此,縣里建設了安全肉(蛋)源基地,以中升肉羊、大北農生豬、雨潤肉牛等龍頭企業為牽動,建成“一豬一羊兩牛三禽”現代化畜禽養殖園區15個、標準化養殖場190個,規模化養殖率達63%以上。推行綠色生產和畜禽無害化處理,興和蛋品、大慶一口豬冷鮮肉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質量達到歐盟標準。
為了讓農民兜里的錢再多些,縣里建設了特色產業基地。去年發展了永勝烤煙、新福香瓜、二井鎮“三大一小”等千畝以上特色作物基地35個。以云天麻業產業園項目為依托,全縣漢麻面積擴大到6.5萬畝;永勝鄉烤煙基地2017年種植面積1.5萬畝,密集化烤房技術全省領先。
建設專業園區,增強產業承載能力。
有了基地充足的原料做保障,生產企業的流水線才會換來白花花的票子。
在完善承載平臺,集聚優勢產業項目上,肇州經開區累計投資5億元,已開發面積7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實現“七通一平”,成功晉升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和全國農畜產品深加工知名品牌示范區。圍繞綠色食品和生物科技主導產業,引進了興和鮮蛋精深加工、百森食品產業園、中升生物制藥等產業項目65個,投產項目42個,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億元,利稅近5億元,直接帶動就業4000人以上。
只有創建科技平臺,才會提升企業雙創能力。去年,縣里加強校縣共建,與中國農大、吉林大學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建成國家蛋雞體系實驗站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技術中心1個,掛牌成立畜牧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建成創新創業基地1處,發展高新技術企業3家,授權專利38個。
搭好服務平臺的目的,是激發園區內生動力。去年,縣里開展融資擔保,設立產業引導基金,為龍頭企業、種養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提供貸款5億多元;落實縣處級領導包產業鏈、包重點項目工作機制,在招商引資、項目推進、產業培育上做好全程協調服務。
創新產銷模式,強化產業收益保障。
有了園區,怎樣能賺更多的錢?縣里在轉變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營銷方式上鉚足了勁兒。
去年,實現“小基地”與“大產業”深度融合。加快物聯網平臺建設,建成老街基糯玉米、托古小米“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兩個,落實面積5300畝,老街基、托古食品等10家企業產品實現網上監控、產地溯源。
生產方式轉變了,縣里又在轉變經營方式上動腦筋,實現“小農戶”與“大企業”互利共贏。去年,建立了“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興和生物以年10萬噸蛋品深加工項目為牽動,組建蛋雞產業聯盟,帶動兩個養殖專業合作社、165戶蛋雞養殖戶參與其中,保證每只蛋雞增收22元,提高蛋雞全產業鏈經濟收益。
好的貨源種植、養殖出來了,縣里又想辦法轉變營銷方式,實現“小品牌”與“大市場”精準對接。創新農產品營銷新業態,依托京東、一號店等第三方平臺銷售,線上銷量穩步提升。一口豬旗艦店利用1年時間,積累客戶2.3萬,每月重復購買率達12%。
肇州電商產業園投入運營,托古小米等肇州地產企業的600多個單品入園展示銷售,全年實現電商交易額近1億元;積極推進農超對接和農企對接,定期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展會;推進前端市場開發,亞太糧食貿易公司生產的綠色豆制品通過青島貿易港,實現出口外銷。老街基農產品成功申報“龍江老字號”,托古小米等農產品進入國家機關食堂,“肇州大瓜子”獲得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