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幾年時間,陽江市陽東區大溝鎮新梨村實現了破繭成蝶的變化。從出了名的落后貧困村,到發展效益農業如火如荼的新農村,村民們紛紛脫貧致富,人均收入由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超過萬元。
在當地村民眼中,村莊的變化最應該感謝的就是他們的老村支書茹嘉勵。12年來,茹嘉勵帶著父老鄉親發展高效益農業項目,讓村民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近日,茹嘉勵獲得首批“南粵新鄉賢”榮譽稱號。他說,“未來,更好地為家鄉父老辦事,是我的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
讓利村民的村干部
陽東區大溝鎮新梨村所產的荔枝鮮甜可口,每到荔枝收獲季節,都會有外地客商紛至沓來。2005年,一名客商找到茹嘉勵,想要收購他家果園4萬多斤荔枝。消息傳開后,當天晚上,幾十名新梨村的村民涌進了茹嘉勵家中。村民向茹嘉勵求助,請求他安排客商向他們收果。面對父老鄉親的懇求,茹嘉勵決定:安排客商收購其他果農的荔枝。
在茹嘉勵眼中,自己的小家富不算什么,家鄉父老生活得到改善才是他最想看到的。23年前,茹嘉勵在陽西縣開辦了一家工藝廠,生意非常紅火,但為支持家鄉發展,他毫不猶豫將年產值1000多萬元的工廠搬回陽東區大溝鎮。2002年,他在鄉親邀請下,擔任新梨村村支書兼村主任,從此開始一心一意帶領村民依靠科學致富。
平日里,茹嘉勵非常節儉,從未因出差、開會到村委會或合作社報銷過一分錢,也未因家庭和個人問題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但他卻累計為村里公益事業捐資超過60多萬元,幫村里籌集到捐款300多萬元。
在茹嘉勵任職期間,新梨村的村容村貌和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政府的幫助下,新梨村建好了全部7個自然村17公里的硬底化水泥村道,建好了村委會辦公樓,建好了22公里長的三面光排灌渠、11個儲水塘、6個大水坡,解決了1000多畝農田的用水問題。
牽頭發展效益農業
十幾年前,新梨村是鎮里出了名的落后貧困村,村民們除了外出打工,就只能守著土地靠天吃飯。為給村里尋找一條促進農民增收的好路子,茹嘉勵通過自己對市場的研究和探索,選準了錦栗薯、優質甜玉米、優質荔枝等幾個很有發展前景的農產品,他還自費從廣州、湛江等地請來專家、教授到鎮上、村里,為農民上技術培訓課,帶動村民和周邊群眾大規模發展這些農產品。
新梨村有一名殘疾人叫譚水起,過去完全依靠政府救助。看到他生活非常貧困,茹嘉勵主動找到他,發動村里幫他種上番茄、甜玉米、錦栗薯、果蔗等農作物。如今,譚水起每年純收入達5萬元以上,生活越來越好。
如今,新梨村當地種植的錦栗薯在國內多個農博會成為暢銷產品,茂名、東莞、惠東等地的種植戶都來新梨村學習種植技術。
2014年,因為年齡原因,茹嘉勵退任新梨村村支書。本該在家安享天倫之樂的他,卻依舊停不下為家鄉發展奔波的腳步。“村民給予了我太多的感動,讓我無法安閑下來,我將繼續努力把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做好,把新梨村打造成省級扶貧示范村,讓更多的父老鄉親通過科學生產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