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向記者表示,從長期趨勢看,隨著國家財力的不斷提升,農業補貼的能力不斷增強,不斷加大對農業的補貼支持力度,是今后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的必然政策選擇。
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完善小麥、稻谷等最低收購價和玉米、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加快下達撥付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合理調節流動性水平。
今年,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發展,國家繼續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并適當提高2014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2014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另外,水稻也有3元以上的提價幅度。
李國祥向記者表示,國家每一年以一定幅度提高收購價,不是特別大但又在穩步提高,既要考慮農民獲得比較好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希望價格不要過多地波動。“對于穩定農民種小麥收益的預期,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對于我國糧食市場穩定的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4年,國家開始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這套機制通俗來說,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切實保證農民收益。
今年國家將陸續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