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關市曲江區羅坑鎮的巍巍群山中,海拔1500多米的“船底頂”是最高峰。每當遠眺山峰四面錯落的茶林,當地人都會想起一個離鄉人的名字,說他是以茶興鄉的“主心骨”。
羅坑百姓口中的“主心骨”便是在廣東省地方稅務局工作的黃桂祥。作為土生土長的羅坑人,20多年來,他利用節假日投身到家鄉的產業扶貧中,成功打造出“雪花巖”“猴采紅”“仙塘紅”等茶葉品牌,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
2月1日,黃桂祥獲得首批“南粵新鄉賢”榮譽稱號。“鄉村振興是盤大棋,鄉賢在其中大有可為。”黃桂祥深情地說,“我今后將攜手更多鄉賢,配合黨委政府,在新時代鄉村振興進程中竭誠盡智、再立新功”。
寒門之子反哺鄉親
在黃桂祥的家鄉羅坑鎮林屋村,村道彎曲而路面平整。2001年冬的一天,為了修路,黃桂祥從縣城帶回20噸水泥。由于山道崎嶇,在回來的路上,司機接連換了3次車胎。到達工地時已是深夜,黃桂祥不想打擾村民,便自己一個人把所有水泥從車上扛下來,一趟又一趟。
小時候,由于生活環境發生變故,黃桂祥靠吃“百家飯”長大,從“寒門之子”逐步成長為國家稅務干部。2000年前后,時任佛山市地稅局副局長的黃桂祥為推動稅務改革,聯合財政、銀行等部門主持開發了“稅銀庫企一體化工程”,該項目被迅速推廣全國,至今仍在發揮重要聯網作用。他的攻堅克難的作風得到業界和高層重視,曾獲得“感動廣東地稅10位人物”“中國電子政務先進人物”等稱號。
“沒有鄉親們和組織的關愛就沒有我的今天。”黃桂祥說。
黃桂祥經常在廣州、羅坑兩地之間來回跑,如今黑發已變白發。“反哺家鄉是我內心的驅動,雖然現在困難仍有很多,但如滾石上山,不能松手、停頓。”
“祥哥這些年帶著我們種茶、種板栗、種水果,還把自己投資建設的四百多畝茶園、果園等全都無償分給了鄉親們。”羅坑鎮圳頭村村民付文星說。
雖然生活節儉,但黃桂祥對鄉親們十分慷慨。之前,一些茶農的茶葉滯銷,找他幫忙,他二話不說,把茶葉全部買下來。在黃桂祥的家中,至今還存放著當時買的幾百斤土茶。
反復嘗試研制紅茶
走在羅坑鎮的鄉道上,沿途可以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茶廠,一派“生態強鎮 茶葉之鄉”的繁榮景象。“這些年,茶農的收入‘芝麻開花節節高’。”羅坑鎮委書記鐘佩軍說,目前,全鎮擁有省市農業龍頭企業和20多家小型茶坊,茶葉生產收入已占全鎮GDP的五成多,茶農收入人均超過2萬元,是6年前的近10倍。
羅坑茶有一定的歷史沉淀,而讓它獲得新生的正是黃桂祥。之前羅坑茶多是綠茶,效益不高,黃桂祥利用業余時間,到潮汕、福建、云南等地調研,下決心將羅坑大葉山茶改造成紅茶,最終試制出以“杏仁香”為典型的羅坑高山紅茶,很快就獲得我國茶行業最高獎項“中茶杯特等金獎”,震動廣東乃至全國茶界,實現了廣東紅茶的新飛躍。
在黃桂祥的老家中,有一間快要廢棄的屋子,里面擺放著幾臺破舊的制茶機器。從2007年到2011年,他和制茶師傅在這里一遍又一遍嘗試,用掉的茶葉不計其數,但效果一直未令他滿意。
有一次,在制茶時,黃桂祥看了看表,發現得馬上出發回廣州。“于是,原本需要發酵5個小時的茶葉,只發酵了一個半小時。當時心想,這次肯定又失敗了。”黃桂祥說,“不想無心插柳柳成蔭,嘗起來口感居然特別好,有紅綠和烏龍茶大集成的效果。”
自那次“意外”后,在黃桂祥推動下,羅坑茶陸續出現了“雪花巖”“猴采紅”“仙塘紅”等知名品牌,2015年,羅坑鎮被評為“廣東十大茶鄉”。“雪花巖、猴采紅的名字都是祥哥起的。”猴采紅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榮合說,“這些年,祥哥把自己的大部分積蓄都投入到羅坑茶發展中,卻不求回報。”
“桂祥這個人有膽識、很正派,干什么事都能成,所以我也跟著籌資辦起了茶廠。”仙塘紅茶葉創辦人劉華新說。
“現在羅坑茶走上了一條發展‘快車道’,開始實現大家的夢想。”黃桂祥說,“未來在品質打造、市場開拓等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